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位统一大陆的开国皇帝都渴望四方归服。明朝初期的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即位后立即派遣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首先是邀请日本来朝贡;其次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但结果令朱元璋感到羞辱:使者抵达后并未获得回复,而日本甚至将使者杀害。这不仅让一个声称为“天下”之主的大明王朝遭受了岛国的小小羞辱,更激怒了朱元璋,他威胁要发兵征服日本。
面对这一军事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一种巧妙而坚定的方式回应。他在信中既给予了尊重,又展现出了强硬态度。为什么小小的日本敢于杀死大明的使臣?这与两场重大历史事件有关:南宋灭亡和蒙古入侵。在南宋时期,中国曾是日本仰慕之物,但随着蒙古人的到来,这种崇拜消失了,因为蒙古人试图用海上力量征服日本却失败了。经过抗击蒙古人的战争,日本士气得到了提升,对中国失去了崇拜之心。
尽管百年后汉族重新恢复独立,但当代明朝在日人的眼里已经不再被视作正统国家。因此,当朱元璋轻视、日本看待自己如同“无道民为贼”的笑柄时,却有更多理由相信自己比起大明更加合适地继承华夏文脉。而面对战云密布、战争迫在眉睫的情况,大明与 日本之间剑拔弩张,一触即发。但就在步履紧迫之前,Japanese leaders仍然坚定地拒绝妥协,他们认为虽然他们还没有足够实力战胜大 明,但他们相信大的帝国不会像远征蒙古那样轻易采取行动,因此这种战争威胁不过是在说空话。
深究历史,我们发现 Japan 的领导层拥有更为深厚的情报基础,他们推断出中国从未成功攻打过海上的岛屿,因此缺乏必要的海上作战经验。这意味着这个掌控着半个岛屿的大人物并不担心来自 “天下” 的挑战,因为他预计他的对手不会踏上类似的冒险。此刻,在这样情形下 Japan 宣称,“你可以说但我会做”,这是一个警告—如果你真的要进来,我也会准备好迎接你的挑战!然而,就像 Japan 所料中一样,不管 Japanese 再如何不敬,都没能动摇朱元璋只是一番虚言罢了,没有真正进行攻击。
最后,在留给我们的一系列文件中,即所谓 “铁券” 中,其中有一条规则特别指出Japan 为 “不可征伐之国”。原来,在收到来自Japan 的回信后,通过这些文字游戏中的互相尊重—既然对方把我称作 “天子”,那么我也就宽恕过去的事情,不再追究那名使者的命运。那时候,我放弃了一场可能发生的事业—不要惹火我,你们就不会有麻烦。大明时代,由于力量悬殊,大明显著强于那个不断闹腾的小小国家,但是从冲突双方气势上的角度看,它们已经处于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