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时,便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以表达两点意图:一是希望他们来朝贡;二是要求解决扰乱明朝边境的倭寇问题。然而,当使者抵达日本后,被砍头致命,这让天子愤怒至极,威胁要出兵征服日本。

面对朱元璋的战争威胁,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以智慧应对,他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不卑不亢,又含有深意,不仅给予了“天朝”面子,同时也暗示了强硬态度。小小岛国杀害大明使者的行为背后,是与两场重大历史变动有关:南宋灭亡和日本抗击蒙古。

在南宋时代,中国是日本仰慕的榜样,但随着元朝建立,忽必烈的大船远征失败,再加上抗击蒙古后的自信提升,使得日本人对于中国失去了崇拜之心。而百年之后汉人的复国,也无法改变明王朝在日本眼中的非正统地位。

朱元璋轻视Japan,由于他认为那是一个无道君主、民众为盗的小丑。但Japanese则坚持自己比起明王朝更有资格继承中华文明的大统。在剑拔弩张中,一战可能爆发,但当政者依然坚守立场,因为他们还有其他支持其抵抗理由。

探寻历史,我们发现Japan当政者的决策原因,即便没有足够实力与中国竞争,他们仍然放出了“挑战”,因为他们相信China作为海上力量,对外扩张能力有限,从未成功征服过海岛国家,因此这种挑衅并不会引发实际行动,而只是空谈而已。因此,这个掌握Japanese领土的大人物虽然承认自己的实力不足以战胜China,但估计到China皇帝不会做Montagnards远征军都做不到的事,所以这只是虚张声势而已,并用相同方式回敬——你尽管来,我也不会退缩!事实证明,Japan的情况正如他们所料,那些来自Chinese的一切威胁最终只是一种口头上的压力,没有转化为实际行动。

最后,在留下的丹书铁券中,朱元璋正式规定Japan为“不征之国”。原来,他从这些交涉中找到了面子——既然Japanese称我为“天朝”,自称臣属,我也就宽容一些,不再追究杀害使者的事件了。这看似宽宏大量,其实不过是一种无奈的手段—我不打你,你也不要惹我。大明时期,无论从力量对比还是气势上看,大明和Japan之间已经呈现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