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现代人的生活中,每天吃三餐已经成为日常习惯,但是在清朝皇帝的时代,这种日常饮食模式与我们大相径庭。他们通常是一日两餐,时间定在每天的上午八点和下午两点左右。不过,这并不是固定的规矩,皇帝还可以随时要求增加“加餐”,这主要包括各类糕点、汤羹以及进贡来的时令水果。这一点有些类似于现在都市白领喜欢的下午茶。
然而,在那个时候,直接说“吃饭”是不恰当的,而应该用更为正式的词汇——“用膳”。连开饭这样的动作也变成了“传膳”。而且谁也不能保证皇帝什么时候会突然决定在非典型时间段进行用膳。如果等待得太久了,那么可能就会有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因此御膳房里的厨师只能让菜等人,而不能让人等菜。
(展示一幅清代宫廷御用的铜质鎏金食盒)
可笑的是,即便是如此隆重的大宴盛筵,其实菜肴千篇一律,而且味道也不尽如人意……正因为这些御膳实在不好吃,所以从康熙时代开始,皇帝就不再天天都要吃那些宫廷里的食品了,他们转而选择去后宫里的小灶,也就是内膳房享受晚餐。这其实也符合了一句流行的话:“为了能够让丈夫多来自己的寝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无论是皇后还是其他妃嫔们,都会互相比拼厨艺。而想要让那些原本只知道如何打扮自己却不会烹饪的人物一下子成为美丽厨师自然是不现实。因此,他们更多的是从民间寻找美食的灵感,然后由心腹太监或宫女偷师学艺。
但即便这样,对于是否要给皇帝准备饭菜来说,有些事情仍然需要格外小心,因为如果做得不好,那就又是一个脑袋搬家的事。在清朝时期,不管是皇帝是否愿意接受或者拒绝了御膳,它都会有另外一个重要使命——赏赐。
那么,为何这些厨师能得到这样的美差呢?例如慈禧 herself 的鸡蛋每个都要2两银子,而普通百姓只要1两银子就能买到150个鸡蛋。揭开这些神秘面纱,我们将发现即使身为帝国之主,也远非想象中的自由自在和任性无忌。相反,他们处处受到祖制约束,如同手足被绑住一样,只能按照既定的规矩行事。如果想品尝上一顿真正令人满意的佳肴,那简直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事难怪乾隆大帝会六次南巡,以此寻求美味,也许这也是原因之一吧。
《食在宫廷》
《末代皇帝秘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