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
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是宋朝第七位皇帝。他的父亲是宋神宗赵顼,母亲是钦成皇后朱氏。在他九岁时,由于父王病重,他被立为太子,并在同一年的四月即位。由于当时的高太后垂帘听政,所以在他十岁之前,他对朝政几乎没有任何发言权。
早年经历:
赵煦出生于东京开封府(今河南开封),是宋神宗的第六子,其母为宫嫔朱氏(钦成皇后)。曾加检校太尉、天平军节度使之衔,封均国公。在元丰五年转任开府仪同三司、彰武军节度使,进封延安郡王。他在少年时期就展现出了聪明伶俐和稳重的性格,这些特质深受群臣赞赏。
登基为帝:
元丰八年(1085年)三月戊戌,神宗驾崩,九岁的赵煦即位。高太后的垂帘听政期间,她与几位大臣处理了国家的大事,而小皇帝几乎没有发言权。大臣们也以为小皇帝无能,只向高太后奏事,从不直接向小皇帝禀报。
党争频繁:
由于变法与反变法矛盾的延续以及小皇帝与高太后的冲突,使得当时支持变法的大臣与反对变法的大臣都卷入激烈的党争。此时旧党控制了整个朝廷,对新势力进行打击和倾轹,从未放松过。旧党人士甚至搜寻新势力的传闻轶事,以诋毁他们,其中最典型的是车盖亭诗案。
亲政之后:
到了元祐四年十二月,大臣刘安世上奏章告诫小皇子自重。大臣范祖禹直接上书高太后,言辞极为激烈。这场风波让小皇子感到窒息,无形中增强了他的逆反心理。当他亲政后,就下令母亲待遇完全与皇太后向氏相同,为此斗争背景复杂可见一斑。
随着时间推移,小皇子的个性逐渐凸显,他开始用自己的方式表示反抗。他沉默不语,即便有大臣奏报,也不表态;使用旧桌子,不顾高太后的命令;对于如何分辨君子和小人,也表现出一种自信和坚持。
最后,在二十四岁那一年,由于病逝,小学识不足的小学龄儿童成为了一代伟大的君主,其内心世界虽然被严苛管束,但却隐藏着一种独特的情感和意志。而那些曾经支撑过他的决断,如“绍述并实施元丰新法”,如“收取青唐地区”,如“西夏服从”,这些历史足以证明这段短暂而又光芒万丈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