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字廷宜,是宋朝第二位皇帝,也是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弟弟。他的生平与历史背景紧密相连,他在位期间,对宋朝的统一和文治有着深远的影响。
赵光义出生于开封府浚仪县崇德北坊护圣营官舍,早年聪明过人,与同辈玩耍时都畏服于他。他参与了陈桥驿兵变,拥立兄长赵匡胤为帝,并历任殿前都虞候、睦州防御使、泰宁军节度使等职。后来,他被封晋王,并位列宰相之上。
当宋太祖驾崩后,赵光义即位成为宋太宗。在他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中,加强中央集权,在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上作出了转变。他推行科举制度,使得更多人才能够通过考试进入仕途。此外,他还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考察和选拔,以限制节度使的权力。
在军事方面,宋太宗继续进行南征北战。虽然他亲征北汉时受伤,但最终灭亡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他两次攻辽,都未能收复燕云十六州,因此采取守势对待辽国。此外,他还试图恢复汉唐故疆并统一交趾(越南),但这些计划未能成功。
在继承问题上,赵光义曾经废除了其长子,因其叔父死而发疯,被废除为庶人。而后,其次子陈王元佑成为了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最终以寿王元侃(改名为恒)被立为皇太子,即将继承大业。
最后,由于病重,一直到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在东京宫中的万岁殿去世。在此之前不久,他已经指定寇准支持自己的第三个儿子作为继承人。这场政治斗争显示了宋朝晚期如何处理君主遗命的问题,以及内阁如何影响国家政策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