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琏:中华陆军一级上将的爱国情怀书信——讲好吉安故事
人物生平
原名从禄,又名俊儒,字伯玉,陕西华县人。黄埔军校第四期毕业。在陈诚的土木系部队中历任连长、营长、团长,抗战后历任旅长、副师长、师长,1944年8月升任18军军长,后又升任第12集团军副司令。解放战争时期任整编第11师师長、18軍軍長、第12兵團副司令。1949年去台,为首任“金门防卫司令部”司令官,兼福建省“主席”,后升任“陸軍副總司令”。1964年“出使”南越,歷時8年。回台後受聘為“總統府戰略顧問”,晉級陸軍一級上將。七至十一屆中央委員。1974年申请附读大学历史研究所治宋史及近现代史,有著《泛述古寧頭之戰》,《金門憶舊》等。1977年病卒於台北。
主要经历
1926年10月,在黄埔军校毕业后参加北伐战争,以勇敢和胆识在战斗中表现突出,被提升为连长,并在陈诚的第十八军中担任多个职位。此外,他还曾参与对中央苏区的第三到五次围剿,以及对红军的进攻。
抗战烽火
1937年的淞沪会战期间,他率领部队守卫上海北面的罗店地区,对抗日寇。他组织敢死队使用集束手榴弹炸坦克,并建立了坚固的人力网以抵御敌人的进攻。在随后的战斗中,他继续展现出他的领导才能和勇气,最终被提升为旅长。
重庆岁月
1940年的枣宜会战和当阳战斗是他事业中的重要里程碑。在这两场战斗中,他不仅展现出了他的指挥能力,也展示了他对于士兵生命价值的关心。他曾说:“我们要像张飞那样,大闹 长坂坡,让日本鬼子没有活路。”
石牌保卫战
1943年的石牌要塞保卫战是他最著名的一次行动。在这场战斗中,他采用智取之策,将主力部队隐蔽于山谷内,只留下部分兵力防守要塞。当敌人发起进攻时,他突然发动反击,从四面八方包围并歼灭了敌人。这场胜利不仅巩固了中国西南边疆,还增强了国内民众对抗日战争的信心。
退役与晚years
1954至1958年间,他分别担任第一、三十九集团军总指挥及陆海空三军联合参谋长。一级上将退役后,其余生活时间致力于研究宋史和近现代史,并撰写了一些相关著作,最终在1977年的夏天去世,这位老将因其忠诚与英勇而被人们铭记。
早年岁月
1907 年11 月16 日(光绪三十三 年十 月十一 日)生于陕西华县的一个贫寒农家,由于家庭经济困难,小学毕业即投身国民二 军冯子明旅当文书。不久考取广州黄埔陆군学校,即入伍生总队学习,是该校第四期学生之一。此前,在小学时代就已经表现出了远大的志向,但那时候谁也无法预料这位小男孩未来所将取得的一切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