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可夫斯基的爱情悲剧,犹如历史上的成语,反映了人间万象。他的琴键在手指间跳动,如同雨点般落下,整个房间都被一种压抑、苦恼、烦闷的气氛所笼罩。这份乐曲,是作曲家心底的痛苦和不幸,在折磨着他。
几年前,这位以音乐描绘俄罗斯苦难生活图画的作曲家,一天收到了一个28岁姑娘安东尼娜的求爱信。当时,他没有兴趣接受这位多情女子的爱情,他写了一封婉言谢绝她的好意。但是她很快又来信了,执拗地表示:如果作曲家不接受她的爱情,她将以死来表示自己的忠贞。出于怜悯,他同意了。
婚后不久,他发现安东尼娜只知贪婪地占有他的荣誉,而对音乐却一无所知。她终日絮絮不休的是上流社会的趣闻,而不是与他共享音乐世界中的美妙事物。他感到厌倦和痛苦严重地影响着他的创作,对音乐产生了怀疑。他不得不悄悄躲开她无休无止的纠缠。
后来,安东尼娜和一个叫波尔科夫的人姘居并且生了孩子。这时,朋友们建议柴可夫斯基同这位毫无共同语言的妻子离婚,但善良的作曲家没有这样做。他以人道宽容依旧供给安东尼娜全部生活费用,直到最后。
然而,这份怜悯并非真正的情感,它造成了一场终生的不幸。就像历史上的成语一样,这段故事传颂千古,让人们深刻领悟到,不断迁就可能带来的悲剧性后果。在柴可夫斯基身上,我们看到了一个人如何因为过度关注他人的感受而失去了自己真实的情感和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