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及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其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

天启二年(1622年),进士出身,被考官袁可立赏识,并深得其器重。历任翰林院修撰、詹事府少詹事等职位。在南明隆武朝中,他担任吏部尚书兼兵部尚书和武英殿大学士,是首辅。他因抗清失败被俘,最终壮烈殉国,享年62岁。隆武帝赐谥忠烈,与刘宗周并称二周。

黄道周通晓天文和数学之书,对书法亦有造诣,被誉为“一时之冠”。他工于笔墨,以诗文自成一家,并在浙江大涤山等地讲学,为培养人才而努力。在仕途上,他坚持正义,不畏强权,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

在崇祯十一年的御前会议中,他与杨嗣昌激烈争辩,不顾皇帝的怒火直言真相,这场辩论后他遭到连贬六级,但他的勇气和正直赢得了史家的赞誉。在崇祯十四年的晚期,当杨嗣昌暴病身亡后,他被召回京城复官,但见国家无救,便告老还乡,在故乡安葬先人,与妻子蔡氏共度余生。

然而,在南明弘光朝时期,由于清军威胁,他再次出山筹备抵抗。但是在隆武元年的战役中三路大败后,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虏,最终在狱中绝食十二日後壮烈就义,临死前留下了著名的话语:“纲常万古,节义千秋”,成为中国历史上的一个传奇人物。而他的遗志和忠诚,也被后世传颂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