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日休:晚唐文学家,诗文集《皮子文薮》作者。字袭美,一字逸少,鹿门山居,以间气布衣、醉吟先生自号。生于襄阳道竟陵(今湖北天门),曾应进士试不第后,编撰《皮子文薮》,再次应试中榜末及第。历任官职,包括郡从事、著作佐郎、太常博士和毗陵副使。在黄巢起义期间,他担任翰林学士,但最终下落不明。

皮日休与陆龟蒙并称“皮陆”,他们的作品深受同代人推崇。他的诗文多反映了社会现实和人民疾苦,被鲁迅誉为“一榻胡涂的泥塘里的光彩和锋镳”。他有两种诗风,一种继承白居易新乐府传统;另一种则走韩愈逞奇斗险之路。

其生平详细记载在孙光宪《北梦琐言》、钱易《南部新书》等史籍中。他曾编纂自己的著作《皮子文薮》,收录了200篇文章和1卷诗,并且以此出仕。此外,他还参与编写了名为《松陵集》的唱和集,与陆龟蒙合作创作。

虽然关于他的死法有不同的说法,但普遍认为他是因为政治原因而遭遇厄运。在黄巢起义军中担任翰林学士之后,他的下落便成谜,有说法指出他可能因怀疑其赋文讥讽黄巢而被杀,也有人认为是在黄巢兵败后被唐室所杀,还有一些说法则指出他可能流寓至浙江地区或宿州境内去世。

尽管对他的个人命运存在争议,但皮日休作为一个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却得到了广泛认可。他在作品中展现出的深刻思想和强烈的情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而他的作品,如《天竺寺八月十五日夜桂子》,至今仍被选入小学语文教材,为后人所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