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本人善终,子孙袭封

1.1、魏国公徐达

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二月,太傅、魏国公徐达去世,享年54岁。徐达之死,是善终无疑。野史中的“烧鹅致死”是站不住脚的。当时北元王廷尚在,徐达本人每年都要在南京和北平之间春去冬来,以备边防。在这种情况下,朱允炆难道失心疯了,要杀掉大明第一武臣?没有任何逻辑可言。

徐达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被赐葬钟山之阴,又于功臣庙塑像岁时致祭。洪武二十一年(公元1388年)十月,徐达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燕王朱棣发动的靖难战争中,徐辉祖忠于建文帝,一直战斗到南京城破的最后一刻。永乐五年(1407年),他去世,但至死也没有归顺朱棣。当年的七月,其子徐钦袭封魏国公。此后魏国公一爵与大明共始共终,与其余开国功臣一样,在明朝灭亡前一直保持着。

1.2、曹国公李文忠

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有说法称曹国公李文忠被害,但历史记载表明,这是不准确的。他是由自己战绩获得六个侯爵,而非皇亲关系,因此很可能并未遭受朱允炆猜忌。李文忠去世后追封岐阳王,并对外甥给予高度评价:“小心勤慎,从不改变初衷”,显示出老朱对他深厚信任。

洪武十九年四月,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曹国职位。而到了洪武二十五年的某个时候,他还曾担任过太子的老师,不仅如此,他还是当时最得皇帝信任的人之一。

1.3、西平侯沐英

同样地,没有证据表明西平侯沐英遭受过猜忌或报复。他是从马皇后的养子身份开始崛起,最终成为重要军事指挥官,并且因为自己的卓越表现而被授予黔宁王的地位。但沐英家族仍然幸存下来,他们在随后的几代里继续作为重要人物出现。

1.4、江阴侯吴良

虽然江阴侯吴良身处关键位置,即使面临两次重大政治风波——一次涉及李善长,一次涉及蓝玉,但他却依然能够保全自己。这显示出他的清廉和坚守原则,以及可能与他岳父齐王朱榑有所联系,使得他免遭牵连。

然而,当靖难战争爆发之后,由于一些小错误(比如私自带兵入京),吴高即便拥有强大的支持,也无法逃脱削爵贬官甚至废为庶人的命运。

1.5、安陆侯吴复

尽管安陆侯吴复因战功得到重用,并被追封为黔国公,但他的家族并不幸运。在靖难战争中,他的一名儿子因战败而失去了爵位,只能降为千户级别的小官员。这让人们意识到,即使是一些显赫的人物,如果他们不是完全站在正确的一方,他们也会受到惩罚。

2、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

2.1、高兴侯耿炳文

由于耿炳文镇守长兴十余载,对抗张士诚,同时又不是直接参与政权斗争的人物,所以他能够安全地活到了老。但在靖难战争中,他以真定之役阵亡,为国家尽了一份力。

2.2、高定的郭英

郭英作为老乡和贴身护卫,对于天下的局势极其敏感,而且也是辅佐太孙的一个重臣。他与燕王交战多次,因而结下怨恨。但即便如此,在郭英死亡之后,也有人试图恢复他的爵位,这说明即使是在内乱频繁的情况下,有些开创者仍然希望维持一种秩序,让那些真正为了国家奋斗过的人得到尊重。

3、本人善终,无子孙袭爵

3.1、中书令汤和

汤和作为开创者的伙伴,因为早已卸除兵权,而且身体不好,所以并未成为任何政治斗争中的焦点。他因此得以安稳度过晚年的生活,不过由于没有合适的继承人,所以他的爵位就此断绝传承。在整个民间流传着关于汤和生前的种种传说,其中包括一些荒诞不经的事情,如“僭用龙凤诸不法事”,这些都是不可靠的情节,它们反映出了人们对于这段历史事件缺乏了解,或许更多的是基于个人想象所构建起来的一些神话故事。不过,从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我们不能确定是否真的存在这样的事件发生。而关于小明王的事故,其实已经过去许多时间了,那么现在才想起来灭口,这样的说法更是不足挂齿。一旦出现这样的问题,就会导致相关人员受到处罚,比如德庆侯廖永忠,因为淹死小明王这一行为,被认为是冒犯了皇室,因此遭遇覆水救火般失败的结局。不过我们可以看到,即便是在这样充满争议的情况下,也有一部分开创者能够安全地走完他们生命的大部分时间,而其他则不得不同意选择退出历史舞台上的角色,再也不需要再做什么决定或行动,只能静静等待命运把握自己命运走向末路。如果只是单纯从一个角度上来说,那么我们似乎可以将这看作是一个悲剧性的讽刺:那些曾经帮助建立一个伟大帝国,却最终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它逐渐消亡,最令人感到遗憾的是这些英雄人物往往无法享受到他们应该拥有的荣耀与安宁。不论如何,我们今天回望过去,看看那些勇敢的心灵以及他们留给我们的教训,将会更加珍视那短暂而光芒夺目的时代,以及那个年代里的每一个人,都像是星辰一般闪耀着希望光芒,每一次努力都值得我们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