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功臣之中,有几位幸运地躲过了朱元璋的猜忌,而那些在土木堡惨败中蒙羞的将领们,却成了明朝的耻辱。今天,我们就来看看有哪些功臣能够善终,子孙袭封,以及他们是如何避开了皇帝的怀疑与猜忌。

首先,有的人善终,子孙袭封。比如魏国公徐达,他在洪武十八年去世,享年54岁。这份善终,是因为他生前对国家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在他的去世后,他被追封为中山王,并且赐葬于钟山之阴。他的儿子徐辉祖继承了父亲的大业,在靖难战争中忠于建文帝,一直战斗到南京城破最后一刻。而到了永乐五年,徐辉祖也平安地去世,没有归顺朱棣,最终他的儿子徐钦继承了魏国公一爵,这一爵位一直保留到明朝灭亡为止。

再者,还有曹国公李文忠。他在洪武十七年去世,享年46岁。这份善终,也是由于他生前的英勇和无私。在他的去世后,他被追封为岐阳王,并且得到朱元璋亲自写祭文和高度评价。他的儿子李景隆继承了一切荣耀,在洪武二十九年的册封典礼上,被授予太子的职位,并担任太傅。此后的李氏家族,与老朱家一样,一直共存亡至明朝结束。

此外,还有西平侯沐英、江阴侯吴良、安陆侯吴复,他们都因其卓越的军事贡献而受到重用。在他们死后,他们的一些子孙继续保持着家族荣誉,其中沐家的黔国公更是在靖难战争之后,被授予“能兼甥舅亲君臣义”的殊荣。

然而,不同的是还有人熬到了朱元璋驾崩,如长兴侯耿炳文和武定侯郭英,他们都是少数活过洪武朝并没有牵连到的勋贵。耿炳文以其忠诚和谨慎,被选为辅佐太孙朱允炆的重臣,而郭英则因为其深厚的情谊与朱元璋以及其女婿鲁王身份而得以安全。但即便如此,他们各自也有不同的命运:耿炳文战死真定,而郭英虽然“罢归第”,但最终还能恢复爵位。

最后,还有一部分人虽然善終,但却未能让子孙袭封,如信国公汤和和德庆侯廖永忠。汤和作为开国元老,因其与皇帝之间深厚的情谊以及早早卸下兵权而得以免祸。而廖永忠则由于各种传说中的原因,其家族失去了继续袭爵的地位。不过,无论如何,这些功臣们都成为了历史上令人敬仰的一代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