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代的官职名称中,宋朝以其繁复的官衔著称。比如,北宋时期的大臣包拯,其去世时所享有的头衔为“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东海郡开国侯、食邑一千八百户、食实封四百户赐紫金鱼袋”,总共有四十五个字。而另一位司马光,他的全称则是“端明殿学士兼翰林侍读学士太中大夫提举西京嵩山崇福宫上柱国河内郡开国公食邑二千六百户食实封一千户赐紫金鱼袋”,长达五十二个字。这种情况在北宋初期十分常见。

有人可能会觉得,这么长的名字实在是太过繁琐,不便于日常喊叫。但实际上,每一个字都是经过精心挑选,没有多余的一笔。一例子便是包拯,“枢密副使”相当于现代国家防务部副部长,表示其工作岗位;“朝散大夫”则代表了他的级别,在二十九等级中处于第十三位;“给事中”反映了他的工资等级,在二十等级中的第十二位,每月能领取四万五千文铜钱;至于“上轻车都尉”,它标示着功劳等级,是十二等中的第八位;而爵位上的“东海郡开国侯”则占据了九位之一。“食邑一千八百户”和“食实封四百户”的含义各不相同,但均体现了一种名誉上的特权或福利。“赐紫金鱼袋”则是一种服装待遇,只有三品以上才能享受,而最后的追封为礼部尚书,则显示出皇帝对他深情厚谊。

类似的解释同样适用于司马光先生。在当时,由于这些名字难以记忆,他们通常采用简称,如对于包拯,我们可以直接喊他为"包枢密"或者"包龙图"(因为他曾任龙图阁直学士),还有"包孝肃"(此乃其去世后的谥号)。然而,即使如此简化,也容易产生混淆,如《水浒传》中的鲁智深,他被人们呼作鲁提辖,但这个提辖仅仅是一个掌管之意,并非固定指向某一官衔,因此即使简化也可能丢失信息。此外,鲁智深本人只是甘肃渭州的一个低级武官,其全称应为“提辖渭州兵甲盗贼公事”。因此,即便简化,也未能完整展现其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