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遥远的公元前三世纪,中国北方草原上,一支强大的民族——匈奴族兴起。他们的首领头曼单于建立了“头曼城”,以今内蒙古黄河河套及阴山为驻牧及统治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部落联盟国家,这是中国历史记载中第一个草原王国。这些游牧民族被称为“逐水草而迁徙”的“行国”,并融合了许多其他活动在大漠南北的民族,只不过匈奴较为先进,以至居于主导地位。
早在商时期,他们就开始经营畜牧业,在西周时期,被中原民族称呼为荤粥、猃狁。这一时期,他们主要活动在内蒙古西部地区,如土方、鬼方等名词反映出当时对这些游牧部落的泛称。
汉武帝刘彻对匈奴进行了一系列大规模的军事行动,将其逐出阴山、贺兰山、大兴安岭之北,导致匈奴损失惨重,其势力也随之衰退。此后,汉朝与匈奴和亲达百年之久,而这一期间便有着著名的昭君出塞故事作为证据。
《史记·匈奴列传》详细描述了这支以畜牧业为基础的人民:“逐水草迁徙,不建城郭常处耕田之业”。凡拥有泉源、沟谷或湖泊,以及丰富水草的地方,便是他们理想中的居住地。牲畜是他们最基本生产和生活资源之一。食肉饮酪,是维系他们日常生活必需品。而且,《东观汉记·窦固传》还记录下过一次接待贵宾吃烤肉的情景,“炙肉未熟,从从长跪,前割之,血流指间,进之于固(窦固)”。
由于气候寒冷,他们嗜好饮酒,并将敬酒作为接待宾客的一种礼节。而且,由于冬天漫长夏季短暂,他们更喜欢穿皮衣住穹庐,这样既能保暖又适合游牧生活,同时皮革物质耐磨适宜骑马使用。因此,无论是在战斗还是日常生活中,都极其威武。在服饰方面,“胡服”影响深远,对中原服饰产生了很大的改变。
此外,《史记·匈奴列传》还提到幼童习鞍马成风,使得整个家族都成为精通骑术的人,因此他们训练出来的骑兵成为当时中国乃至世界上最精良的大军队。在日常居住方面,他们使用的是类似现代蒙古包一样的小帐篷,即穹庐,有时候甚至会用来接见来自汉朝的大使。在装饰面纹方面,也采用墨黥面,即面部纹刺花纹;女性则会涂抹红色或口红,所以她们被尊称为閼氏,即口红女王。
文化创造方面,最值得一提的是青铜及金银制作艺术,被誉为野兽风艺术,它们展现出了高超的手工艺技巧和独特审美趣味。此外,由于其广泛的地理分布与贸易伙伴众多,它们不仅参与到了西域乃至里海地区的事务,而且与汉族虽然有战争,但交流也非常频繁,因此相互之间产生了深刻影响直至最后消亡。一段时间之后,再次崛起并入侵南方,最终分裂成两部分,一部分臣属东汉,而另一部分则继续独立存在直到被击败政权完全瓦解。这段时间里,大约持续300年左右,在大漠草原活跃,然后又跨越200年的时间进入中原地区,对中国以及世界历史留下巨大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