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42年,日本陆军悄然在中国东北边境上释放了许多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以利用风力将它们送往苏联腹地。这些偷袭行动展现了日本对深远目标的渗透能力。到了1943年,日本进一步扩大了这一战术,对美国本土实施了气球炸弹攻击,从此“飞象行动”全面展开。

为使气球穿越太平洋到达美国西岸,它们必须具备巨大的容积和抗耐力,以及精确的气象预测,以确定亚热带层中是否存在适宜的西风推动。这一挑战得益于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紧密合作,他们研制出了庞大的氢气球炸弹,每个高10米、直径5米,用经过辣椒根处理的糯米纸制作而成。这些巨型飞行器依赖冬季风作为推进力,并且每次生产需要数百万人工劳动。

为了制造这种巨型武器,日本占用了东京主要建筑物,并动员裱糊匠、女学生、女工和妓女参与制作。在几百万人共同努力下,大批氢气球被制造出来,它们能够升至超过3058.4米高度,速度可达到每小时120英里,在48小时内可以抵达华盛顿或俄勒冈州。

1944年9月25日,梅津美治郎大将接管指挥权,将施放任务分配给特种联队,这些部队驻扎在太平洋沿岸城市,如大津、勿来等地。10月25日,他命令开始攻击,从11月初到次年的3月止共计五个月。此期间,一共投下15千克炸弹7500枚、5千克燃烧弹30000枚以及12千克燃烧弹7500枚,总共1.5万个火箭。尽管如此,由于保密措施,这些活动几乎未受到公众关注。

根据官方记录,在半年时间里,即从11月1日起至翌年的3月底止,一共发射出16,000多个氢气球爆弾,其中一些成功抵达并引发森林火灾,对当地居民造成伤害。不过,由于担心引起恐慌和外交争议,美国政府严格禁止任何关于“飞象行动”的消息传播与报道。

这样的隐秘战争不仅展示了日本对于远程操作技术的探索,也凸显了一场冷战时期全球范围内科技应用的一面。而这段历史也提醒我们,无论是在什么条件下,无视安全考虑所进行的大规模实验,都可能产生不可预见甚至危险的后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