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飞,京剧票友的使者,通过他,我们可以窥见一位热衷于传承京剧文化的年轻人。他的故事,就像李胜素在网上的演绎《网京剧》,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独特的艺术魅力。在这个过程中,他不仅是观众,也是这门古老艺术的一名传播者,将其带入了现代网络世界,让更多人通过网络了解和欣赏。
马飞与戏曲的缘分从童年便开始,他五六岁时,就被爷爷带去听戏,这些经历逐渐培养了他对晋剧的兴趣。那时候,他第一次听到的曲目是《打金枝》。天生的绘画才能和对色彩敏感,让小马飞对戏曲中的脸谱产生了浓厚兴趣,尤其是花脸脸谱,那给予他一种既害怕又想看的心理状态,这份记忆至今依旧清晰,“又刺激又紧张,当时很享受那份快乐。”
随着年龄增长,马飞走进了一条更广阔的戏曲之路,不再局限于一个剧种。他开始探索其他类型的戏曲世界。一次偶然机会,他发现了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京剧系列节目,其中马连良的声音深刻印象在他心中,从此开启了他与京剧不解之缘。之后,马飞投身学习马派老生,“我喜欢的是那些飘逸、潇洒的人物表达,以及自然而富有活力的表现方式,与其他派别多重视唱腔不同,我更注重舞台表演。”
在自学京剧期间,马飞尝试舞台表演。那是在高三的时候的一个年级联欢晚会上,他首次登场唱出了自己进入京剧世界的心得——《甘露寺》。尽管条件艰苦,但那一次失败并未阻碍他的追求。在大学期间,一次军训活动中,被推到前来表演节目时,他献上了大学第一唱——《淮河营》。虽然当时赢得掌声,但更多的是因为不可思议。当夜,在隔壁寝室串门后,有同学提起:“今天下午居然还有人唱 京 剧啊!”“呵呵,就是我”,回应着满足与骄傲。
爱好京剧成为了他的道路,也伴随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压力的考验。“家里人并不接受我的选择,他们希望我专注于学习,而不是浪费时间在这种‘特殊’爱好上。”但到了去年,有一点小收获父母终于接受:“他们现在放松一些,对我的事业有些许理解。”
为了实践自己的理想2005年3月,馬飛創立梨園文化促進社,并開始招募志同道合者加入。“我不会跟你说這是一門國粹,我會問,你聽過陶喆歌詞里的Susan說嗎?看過張藝謀導演的大型電影霸王別姬嗎?”這種近似於修行救濟的手法吸引了不少同学报名入社。
即使面临困难重重,但馬飛從未放弃过。他們经过一個月精心筹备,在2005年的6月11日晚,在华中师范大学汉口分校成功举办了华中地区最大的 京 剧 演 出 会。这场盛事吸引了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江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前来参与,为 马 飞 的 梨 園 社 创造 了 一 个 重 要 的 里程碑。此外,由於當時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活动,没有组织类似的活动,因此他們决定举办一次大型活动,以促进各高校之间关于 京 剧 文化交流。
无论挑战如何巨大,无论努力付出多少汗水,都没有阻挡住馬飛对于弘扬 京劇 文化愿景的事业。正如李勝素在網上的表現,《網北京劇》的節奏與韻律讓我們感受到了一種獨特的情懷與美學。而馬飛則通過自己的努力,用行動傳遞著對藝術深沉的情感和對傳統文化熱情無限的敬仰。他用一颗热忱的心,用实际行动,将古老而神秘的 京劇 带入现代社会,让它以新的形式、新姿态,再现光彩。
因此,可以这样说:馬飛,是一位充满激情且执着追求者的角色;也是一个能够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将古典艺术融入生活的小天才;同时,又是一个不断探索自我内心深处那个渴望创作和表达的人。在这样的旅途上,无论遇到什么样的挑战或障碍,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无畏探索的心灵,即使是在复杂繁忙都市,也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空间去发挥个人的潜力,使得个人价值得到实现,同时也为大家带来新鲜感触,为这门千百年的艺海增添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