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得草,豫剧丑角艺术家,以清风亭全集豫剧全场的名声著称。河南省开封市人,原名牛俊国,是一位以艺名而闻名于世的演员。在1947年,他便在和平剧社开始了他的表演生涯,并逐步成为1954年的水利部黄委会所属黄河豫剧团的一员。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在1958年转投鹤壁市。
自幼学戏,10岁时就拜师李小顺,专攻文丑技艺。此后,又深造于高兴旺、李同宾及京剧大师萧长华等人的门下。他博采众长,将各路知识融会贯通,最终形成自己独特的流派,被誉为“官丑”艺术的大师。在他手中,这个角色既讲究程式规范,又力求贴近生活;洒脱雅致,寓庄于谐;既有大家风范,又有乡土气息。
牛得草以其精湛的技艺和多才多藝赢得了广泛赞誉,其代表作品包括《卷席筒》、《做文章》、《张古董借妻》、《三不愿意》、《拾女婿》,以及晚年的主要作品《唐知县审诰命》(又称《七品芝麻官》)。这部戏不仅获得了文化部颁发的一等奖,还被拍摄成电影并荣获第四届《大众电影》的“百花奖”与“最佳故事奖”。
此外,他还因其对戏曲艺术贡献巨大,被香港《大公报》赞誉为“东方卓别林”。有一次,一位老戏迷李春芳观看他表演后,对他说:“你的表演非常出色,让人回味无穷。” 牛俊国听后感激地说:“既然人们都觉得这个名字不适合我,那么你给我取一个新的名字吧。” 李老人经过深思熟虑,便给出了建议:“姓候的人可以叫侯得山,而你姓牛,可以叫牛得草,就像小猪吃到了好草一样强壮!” 从那以后,“牛得草”就成了他的艺名,并且成为了开封乃至整个中原地区最著名的豫剧丑角之一。
除了舞台上的成功之外,他还是一位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在鹤壁市担任过副团长、团长等职务,并且是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河南省剧协理事以及中国电影艺术家协会会员。他一直致力于将自己的爱好转化为对人民服务的事业。这一点体现在他最著名的话语之一——“当官不与民造福,不如回家卖红薯”,这句话深受观众喜爱,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们去努力工作,为人民服务。
1998年5月30日,当这一切都已经过去数十年之后,牛老师因为病逝世,在郑州结束了他65年的生命。他的遗产依然影响着今天的人们,使他们记住一个充满活力的时代,以及那个时代所产生的一些伟大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