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一位深受当时文景之治影响的学者,早年研习法家思想,后又专注于今文《尚书》的研究。他在朝中担任多个职务,从太子舍人、门大夫到博士,一直受到太子的青睐,被视为智囊。晁错对匈奴的侵扰和国内土地兼并问题持有强烈关切,他多次向君主提出了积极备战和农业发展的建议,并分析了汉军与匈奴军队之间的差异,提出迁移百姓以增强边境防御。

晁错还提出了削藩政策,以及对法律体系进行修订等重大国策建议,这些都是当时国家面临的问题。在景帝即位后,他被任命为内史,并升至御史大夫的地位,在政治上非常重要。他的意见是中央集权的一个关键因素之一,如在《削藩策》一文中,他明确指出:“削之亦反,不削亦反”,表达了他坚定不移地支持这一政策立场。

然而,当吴王濞发动叛乱时,由于外戚窦婴等人的诬陷,晁错最终遭到了腰斩的惨死。这不仅没有平息叛乱,最终还是需要周亚夫率领的大军才将叛乱镇压下去。尽管如此,晁错的一生留下了深刻的人格印象和政治贡献,为中国历史上的西汉时代增添了一抹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