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段被历史尘封的岁月里,刘显这个名字如同一道闪烁的星辰,点缀着十六国时期后赵的政治风云。他的故事,不仅是一段关于勇猛将领的传奇,更是端午节纪念屈原的一部分。在永和七年的春日,一场由石祗派遣刘显率军攻打冉魏政权的邺城展开了。然而,这场战役并没有按照预定的脚本进行。冉闵,冉魏天王,在暗中返回邺城后,他带领全军出击,大败了刘显,并追击到阳平斩杀三万余人。
面对如此严峻的情况,刘显只能悄然派出使者请求投降,并提出一个惊人的条件:杀死石祗作为报效。这次请求似乎意外地得到了冉闵的同意。他整顿师旅而返回,但却没有直接答应这条条件,而是让事情发展成了一场内斗。当四月来临时,刘显不顾一切地杀死了石祗及其丞相乐安王石炳、太宰赵鹿等十多人,把石祗的首级送到了邺城,并带来了人质请求冉闵保全自己的性命。
然而,这个事件并未结束,它只不过是一个转折点。在七月份,当刘显再次率兵攻打邺城时,他遭遇到了新的失败,被冉闵击败。这一次失利可能让他意识到继续抗争无望,所以他决定在襄国称帝。但就在永和八年(352年)的正月份,当他进攻常山的时候,却遭遇了最终的人生挫折。
这一次,他的大司马王宁竟然背叛了他,将枣强县拱手交出了去。而当蒋辅统率八千骑兵前去救援时,他们也没能改变事态,只能眼睁睁地看着所有的一切都逐渐失去了控制。当曹伏驹打开襄国城门,让冉闵进入,那些曾经忠心耿耿跟随他的士兵们,也无法挽回这一切悲剧发生的事实。最后,在那片被焚烧宫室之中, 刘显与其公卿以下官吏一百多人惨遭杀害,其百姓被迫迁徙至邺城。
就这样,在历史长河中,一位曾经耀眼夺目的将领消逝于时间之中,而他的故事,也成为了五胡乱华的一个缩影——一个关于荣光与毁灭、忠诚与背叛的小说般情节,最终只有历史给予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