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9年,德国的侵略波兰标志着二战的开始。1940年,意大利加入战争,对法国发动攻击,同时在北非对英法殖民地发起进攻。在北非战场上,尽管初期意大利取得了一些成果,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处于不利境地。为了援助意大利军团并改变战局,德国派出了著名的隆美尔将军领导的非洲军团到北非。
起初,隆美尔凭借其出色的战术才华,在北非扭转了形势。但是,当英国将蒙哥马利任命为英军指挥官,并在第二次埃尔阿勒姆战役中击败了隆美尔时,为何隆美尔会失败?答案并不仅仅是看一眼指挥官,而是需要从多个方面来分析。
德国北非军团在后来的阿拉曼战役特别遭遇到了困难,其中尤以补给线问题最为突出。从阿拉曼到埃尔阿勒姆之间,每月获得的补给量大幅波动,而且由于运输经过繁忙的地中海航线,再加上供给自己的部队和运送补给物资至前线,这一过程极其艰巨。在10月底开始下半年的战斗期间,德军仅能得到1.5万吨补给,而到了11月便增加到了2.14万吨,最终12月竟然没有任何新补给到达。这时候,一直受制于燃油短缺的问题,使得德方不得不通过空运方式向托布鲁克港运送100吨燃料,以维持一些有限的行动能力。而相比之下,由于盟军掌握了造船权和印度基地所提供的大量兵力和物资储备,他们几乎没有遇到任何供货问题。
兵力上来说,虽然双方总共有6万人,但英方拥有19,500人的士兵优势;坦克数量也显示出明显差距:德意联军只有273辆可用坦克,其中包括老旧且性能不足的大部分机型。而盟軍则拥有1038辆以上各种类型的坦克,更胜一筹。此外盟軍还占据了北非天空中的空中优势,可以随时提供必要的情报支持。
最后,当面临燃油短缺无法有效使用全体坦克的情况时,即使是一位如同隆美尔般天赋卓绝的人,也无力挽回失去一切优势后的败局。在整个战争期间,从最初的一系列小规模冲突到最后几场激烈战斗中,不断积累压力的因素终于导致了这一悲剧性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