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蕴三生平简介:他与樊锥同为清末的拔贡状元。在戊戌变法期间,湖南巡抚陈宝箴倡导新思想,成立了时务学堂、南学会和时报馆等机构。谭嗣同、梁启超、熊希龄、陈三立、唐才常、樊锥和石蕴三都参与了这些活动。当变法失败后,陈宝箴等人被革职,而石蕴三等人则遭通缉,他们只好躲藏在山间以避免追捕。
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他们参加了唐才常领导的汉口起义,但最终不得不逃至上海。蔡锷提供帮助,让他们能够留学日本。最初,他在弘文师范学习,然后转到法政大学。在那里,他加入了同盟会,并自称“苍石”,表达反对清朝的决心。
回国后,石蕴三担任船山学社社长,并且组织建立了湘学会,以推动学生们反抗清政府。他还在邵阳中学堂担任教务长,同时在禹之谟创办的唯一学堂(广益中学前身)兼课。但是,当禹之谟被捕后,他又不得不逃至上海继续他的教育工作。
宣统三年(1911年),广州起义失败,一些志士牺牲于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件中。面对这一悲剧,石蕴三愤慨填膺,不畏牺牲。他写下了一幅挽联:“鲁仲连,义不帝秦;君不爱民民爱国;屈大夫,魂游列楚;生者如死死如生。”辛亥革命成功后,他受到黄兴、宋教仁和李燮和的劝说,要他进入政治界。但他始终坚持独立,不愿接受官职。
袁世凯称帝后的四年(1915年),蔡锷发起云南起义,而一年之后,刘人熙也组织桂应滇事宜,这一次 石蕴 三返回湖南省支持这场反 袁 的斗争。次年,在刘人熙短暂成为湖南都督期间,他作为主要助手,与刘共同处理重要事务,并试图将其推荐给北京,但遭到拒绝。
1926年的范源濂出任教育部长,将他聘请为总纂编辑了一系列著作,其中包括《老学今诠》、《政谈续》、《燕尘录》等。此外,还有《说诗解颐》、《尚书今文通释》、《易象哲理观》、《曲台十论》以及《说文匡邪》,这些作品均由上海出版。不过,在“一二八”事变中,由于日本飞机轰炸,大部分书籍全部损失无存。而那些储存在湖南省的人物资料,也在1938年的长沙大火中焚毁。
1948年7月病逝前的最后几年里,他虽然已然身染重病,但仍被聘为湖南省政府顾问,以维持生活所需。在去世之前,其遗作中的某些作品可能尚未完成或未能公开发表,如其著名的一首挽联:“乱后更无清静土焚余犹有断残书”。
截至今日,《人物大辞典》的记载仍保留着他的传记资料。这段经历充分展现了他的坚定信念,以及他对于知识传播与文化保存的大力投入,从而成为了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