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爱京剧,自小便对这门艺术充满了热情。13岁时,他不幸患上了肺疾,但他的父亲允于在课余时间给他弹胡琴,竟然让他学会了京剧的基本技巧。在成长的道路上,他继续深造,不仅聆听了许多京剧名家的演唱,还将自己所学的岐黄阴阳和五行生克之理融入到了曲谱中,使得他的琴声更加博大精深。他还创作了一些独特的曲牌,如《柳摇金》、《柳青娘》、《海情歌》,并且发展出了十四种不同的调律,这使得他被誉为海内四大胡琴圣手之一。
辛亥革命后,他回到上海,从事医药工作,并创办了一家业余京剧团体“春雪社”,在江南地区广泛传播 京剧文化。陈道安与常熟业余京剧运动的兴起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当时,他居住在上海,但经常回 hometown 虞阳县(今苏州),那里有许多热衷于京剧的人们求教于他。1914年,陈道安亲自点拨并操控胡琴,与杨定襄、李振华以及陈子小田等人合作多次表演《洪羊洞》,这是常熟第一场由生、净、念和表角分别扮演者的清唱活动。这一活动标志着常熟业余京剧票友清唱运动的开始。
12年之后,即1926年,陈道安定居常熟,在此期间,他先后创立了“中音俱乐部”、“虞声友社”等组织,这些组织吸引了众多成员,他们都尊重陈道安为他们的心灵导师。随着这些组织不断壮大,加之陈道安教授下的一系列课程,以及他的无私奉献精神,常熟业余京剧文化迅速蔓延开来,其盛况空前。此外,当抗日战争爆发时, 陈道安再次离开上海前往其他地方生活。在解放后的年代里,他担任过上海市文史馆馆员,为推动中国传统戏曲文化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