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中国历史,任何一个统一大陆的朝代初期,都渴望四方宾服。明朝也不例外,朱元璋即位后,就派使者携带国书前往日本,表达了两个意图:首先希望他们来朝贡,其次要求解决扰乱明朝的倭寇问题。然而,当国书抵达日本后,却遭到了不仅没有来朝贡的态度,还有杀害使者的极端行为。面对这样的羞辱,朱元璋愤怒至极,他扬言要出兵征服日本。

针对朱元璋的威胁声明,日本摄政王怀良亲王写了一封回信。这封信既保持了礼貌又充满了坚定,不仅给予了“天子”面子,也暗示着“奉陪到底”的决心。小小的一个国家竟然敢于与大明为敌,这背后是两场重大历史事件:南宋灭亡以及日本抗击蒙古侵略。在南宋灭亡前,中国被视作榜样;在南宋灭亡时期,日本举国哀悼;而随着蒙古帝国建立之后,一系列战争让日本加强了自我防御能力,并逐渐摆脱崇拜中国文明的心理依赖。

尽管百年后的汉人重新获得独立,但继任的明王朝在当时看来已经失去了其正统地位。在这种背景下,无论是从文化还是政治上讲,大明都无法再像过去那样被尊敬和仰慕。而且,从战略角度来说,即便是在军事力量上显著占优的大明,也从未有成功征服海岛国家的记录,因此对于发起远洋战役抱有一定的忌惮。

怀良亲王认为,即便承认自己的国家尚未达到能够与大力之手同台竞技的地步,但也预料到朱元璋不会轻易采取类似蒙古远征军所做出的冒险行动,而是会选择韬光养晦,因此他用一种反客为主的手法回应说:“你若真想打仗,那就尽管来吧,我也不会退缩。”

如预料中的一样,大明并未采取实际行动,而只是通过留下的文献体现出了其不愿深陷争斗。但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更复杂—它既可能是由于对日神风之力的恐惧,也可能是一种无奈之举—我不攻击你,你也别挑衅我。大明时代虽然在实力上占据优势,但双方之间已形成一种相互制约的情况,使得两国间产生了一种心理上的平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