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简介
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即位后又更名为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随着宋太祖的驾崩,赵光义继承了皇位。即位初期,他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并推行了一系列改革,以改变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他提拔和培养了自己的亲信,如程羽、贾琰、陈从信、张平等人,同时罢黜了一批元老宿将。
在南征北战方面,太平兴国三年(978年),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归顺了宋朝。此外,他还亲征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割据局面。但他的两次攻辽都未能成功,从此对辽采取守势。
在文化和教育方面,赵光义扩大科举的人数,使得更多有才华的人有机会入仕。他还编纂大型类书,加强对官员的考察与选拔,这些措施有助于稳定国家并促进社会发展。
然而,在军事上,由于种种原因,如内忧外患、政权斗争等,最终导致他被箭伤所扰,并意识到自己不久于人世。在寇准的支持下,他最终在至道元年(995年)册立第三子寿王赵元侃为皇太子,并改名为赵恒。至道三年(997年)三月二十九日, Zhao 光義去世,被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是为“太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