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先看这样一个事实:皇帝的头几胎子女多是短命鬼。顺治帝的长子、长女是这类中人,康熙帝的头六个子女都在4岁以前亡故,雍正帝的大女儿和头三个儿子也是殇逝的,乾隆帝的长、次女及次子分别活了2岁、1岁、9岁,嘉庆帝的长子和长、次女均于4岁以前离开他们的父皇,道光帝的头六个子女和康熙帝的一样,没有一个人能够活到成年,咸丰帝的长子亦是幼殇的。上面提到的就有25人,占殇逝总数的一半强。死去这些婴幼儿出生时,他们父亲年龄都很小:顺治帝15岁得其长女;康熙帝14岁做了父亲,其所夭亡之头六个孩子全是在18岁之前生的;雍正世祖所殁之长孙与嫡福晋所生也未满十九周年的第三个月便离世;清朝前7位君主平均每人生育21人,但是到了咸丰世宗时锐减,只得3人,其后同治四世则无后嗣。这表明两者间存在着相互为因果关系:皇权虚弱,无力励精图治;国力不充,也使皇权忧虑心劳,使健康恶劣,在此情况下,如咸丰四世及同治四世那样,不节制性欲,本身早逝而遗下弱嗣甚至无血胤。
这七位君主共有80位后妃所生之众多后代,由此可见,每位妃嬪仅能产下1.8胎。此外,对于康熙大行天策将军(即允禩)及其兄允祥等人的诞生,有研究指出,这些事件可能与某些妃子的宠幸程度有关,因为在一段时间内,一位或几个妃子的宠信会导致她们产生更多的人口,而其他妃子的生产率则相对较低。
从以上可以推断出来,即便在繁衍人口方面也有许多复杂因素影响着皇室家庭内部的情况,因此不能简单地认为“清朝皇家”的命运完全由自然法则决定,而应考虑政治环境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多种因素。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每一次重要事件——如宫廷斗争、新政变动,以及国内外形势变化——都会以不同形式对帝国乃至家族成员产生深远影响,从而进一步加剧了这种宿命论般的情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