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历代皇帝宁愿忍饥挨饿也不迁都洛阳,原因在于北齐的社会策略。北齐时期,宇文泰通过府兵制团结了关陇豪右集团,最终灭亡了北齐并统一了北方。这一制度让国家不仅能够维持经济发展,还能确保军队作战能力强大。

相比之下,商鞅变法后秦国实行耕战立国政策,在战争中取得军功成为发家致富的途径,使得秦国的人们变得像虎狼一般,军队战斗力极强。而府兵制则是一种兵农合一的制度,让士兵自己准备粮食和武器,但这也意味着国家对经济有更大的控制。

虽然隋朝及唐朝前期土地兼并是大问题,但由于山东、河北地区地主经济较发达,而关陇地区则因长期战乱而地主经济不发达,因此土地掌握在国家手中。均田制度可以相对稳定维持下去。

唐代全国折冲府共有566处,其中关中、陇右、河东三处占四分之三,这表明府兵主要来源于这些地区。因此,不难理解隋唐皇帝宁愿做逐粮天子,也不愿放弃关中的重要性而迁都。此外,他们本人历史水平有限,如同信任巫师造谣说往东走不吉利,从而说明他们对于自身所处环境和历史背景了解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