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襄阳城南隐居的水镜先生,除了教授诸葛亮兵法之外,还养了一只公鸡。每当午时三声啼叫,水镜先生便结束课堂。这让年幼的诸葛亮感到无聊,他渴望学习更多。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诸葛亮想出了一个巧妙的办法。他在裤子上缝了一个小口袋,每天到学堂时,就将几把小米装入口袋中。当午时快到,他悄然打开窗户,将一把小米撒向院中。公鸡见到了这黄金般的小米,便忘记了它应该叫唤,而开始啄食。就在公鸡吃完第一把小米后,诸葛亮又迅速撒下第二把,小米直至消失于口袋之间。

这样一来,当花颈公鸡终于伸长脖子准备大声鸣叫时,其声音却因为前后的喂食而被压抑不出来。水镜先生因而多讲了一个时辰的课,但师娘却因饿而不满地抱怨:“怎么搞到这么晚?已经是晌午过了,又不知道饿!”然而她并未意识到背后的智谋。

第二天,在快要午时的时候,师娘悄然潜入院中,她发现那只花颈公鸡正欲鸣叫,却有人从书房窗内快速抛出一把小米。她仔细观察,然后悄然退去。不久后,水镜先生归来,被师娘告知她的所见和所感受。他听后哈哈大笑,对着门前的花园深深叹息道:“我这个当家的,还不如你那个喂鸡求学的小儿。”

随着时间的流逝,诸葛亮通过不断学习,最终成为了杰出的家和军事家,为刘备建立起蜀汉政权。在历史长河中,那个喂鸡求学的小男孩成就辉煌,不仅为自己赢得荣誉,也为他的老师树立了一面光荣的传说旗帜。而那只曾经帮助他获得额外时间学习的小白鸽,则成为他人生旅途上的忠实伴侣,无论是在日常生活还是在战场上,都能提供关键性的帮助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