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其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

天启二年(1622年),三十八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经筵展书官。黄道周感激考官袁可立的赏识,为先师作《节寰袁公传》,记述其一生坎坷多艰的为官历程,以写其胸中磊落之气。

袁崇焕案追究责任时,原大学士钱龙锡亦牵连论死。事发,只有黄道周激于义愤,不畏惧死极力为钱龙锡辩护。他指出:“今杀累辅,徒有损于国。”崇祯帝大怒,将他降用,并非因抗疏几坐重典,但也绝不因此就为袁崇焕进行任何开脱。

崇祯五年(1632年),因病请求归休。但在离京前,他上疏直言小人被用怀干命之心,以致士庶离心,建议崇祯帝退小人任贤士,并举荐了一批有才有志之士。此疏未被采纳,被削籍为民。

返回乡间后,在浙江余杭大涤山和漳州紫阳书院聚徒讲学。他对抗清斗争持强烈态度。在隆武元年(1645年),他募众数千人与清兵抗击,最终在童家坊遭到伏击被俘,但在狱中仍旧坚持自己的正义立场,最终壮烈殉国,被追谥忠烈,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之一。

他的遗训“纲常万古,节义千秋;天地知我,家人无忧”成为后人的敬仰对象,他的事迹影响了无数子孙后代。在百年的光阴里,他的一生和一句对联“史笔流芳虽未成功终可法;洪恩浩荡不能报国反成仇”让人们永远难忘。这位民族英雄以其严谨的治国理念和不屈不挠的人格魅力,为中华文化增添了一抹深邃而神圣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