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的神怪,以人面鸟身为形象,是中国古代风神崇拜的重要对象。其信仰起源于远古时代,《周礼》中就有关于风师祀典的记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地区,风伯的形象和职能也发生了变化。

根据《水经注》,楚地有称飞廉为风伯的人物,他以善于行走而为纣王效力,在周武王击败纣王后殉国,被天帝感动并使他成为风神。而在东汉蔡邕《独断》中,则将箕星作为风伯,并且认为其能兴风。

唐宋以后,由于道教对这类信仰进行了吸收和整合,将二者信仰进行统一,并由民间人格化,形成了“白须老翁,左手持轮,右手执箑,若扇轮状”的固定塑像帽。如《云笈七羲》称風神名吒,为长育,其特征是能致風氣,大地之生生物之化。

在南方,一直自古以鹿身雀头的飞廉或蜚廉为代表,而北方则更多地崇拜箕星。在秦汉时期,即便列入国家祀典,对其奉祀已相当普遍,但到了唐宋之后,由于佛教与道教等宗教势力的影响,这种崇拜逐渐淡出主流文化领域。

然而,在民间信仰中,尤其是在道教宫观中,如常州雷峰塔、广州白云山等地方,还会设立专门供奉着刀枪不入的 风伯 的殿堂。人们通过祭祀这样的力量来维护社会秩序、防止自然灾害,也为了获得保护和福佑。这一现象体现了人们对于自然力量及其调节者的深刻认识以及对稳定生活环境的一种需求。

总之,无论是在历史上的哪个阶段,都有人们对 风伯 这样的超自然存在产生过敬畏甚至恐惧的情感,以及试图通过各种方式来理解、利用甚至控制这些力量。这种情结反映出了人类对于不可知世界的一种基本本能,以及对于生命与死亡之间平衡关系的一种深刻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