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道周(1585年3月9日-1646年4月20日),汉族,字幼玄,一作幼平或幼元,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世人尊称石斋先生。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福建漳州府漳浦县(今福建省东山县铜陵镇)人,其祖籍福建莆田,其曾祖从莆田迁徙至漳州。

早年苦学

黄道周自撰《黄漳浦文集·乞言自序状》:曾祖讳宗德,其先从莆田徙居铜海(今福建东山)再世矣。据《黄漳浦集》中的《莆中谢南夫、曾叔祁、郑牧仲(郑郊)、奚仲(郑郏)、王自位见访,诗以道之六章》写有:“吾乡才子劳相念,但言君是我亲亲等诗句。”

仕宦隐退

天启二年(1622年)三十八岁的黄道周中进士,与倪元璐、王铎同科。先后任明天启朝翰林编修、中官经筵展书官;崇祯朝翰林侍讲学士、中官经筵展书官。

抗清死节

隆武元年(1645年)九月十九日,道周募众数千人,马仅十余匹,再次出师抵抗清军。不久三路皆败,被徽州守将张天禄俘获送至南京狱中。狱中吟咏如故,有诗云:“六十年来事已非,翻翻复复少生机。”临刑前,大呼:“天下岂有畏死黄道周哉?”最后头已断而身兀立不仆。

人物评价

宋荦说: 石斋先生楷法尤精,如飞鸿舞鹤,使人叫绝。(《漫堂书画跋》)

李光地批评他虽当时用之恐无益于乱亡,而救乱须有体有用之人。

蔡世远概括其一生:严谨的学习态度和坚定的理想信念,是他一生所秉持的基本品质。他在政治上虽然未能完全实现自己的理想,但他的忠诚与勇气,却成为历史的一面镜子,为后人的学习和借鉴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追谥忠端

百余年的历史长河里,他的一生就像是一股清泉,不断滋润着人们的心灵。在清乾隆四十一年的追谥过程中,他的人格魅力得到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和肯定。而在那个时代,即使是最终失败了,也没有阻挡住他坚定的信念和对国家命运的关心,这种精神,在今天依然让我们感动又敬佩。在这片古老而又充满活力的土地上,无论是作为一个知识分子的典范,或是一个民族英雄的大旗,他都留下了无法磨灭的地标性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