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善终,子孙袭封
1.1 魏国公徐达:洪武十八年(1385年)二月去世,享年54岁。死后追封中山王,谥武宁。长子徐辉祖袭封魏国公,在靖难战争中忠于建文帝,最终在永乐五年(1407年)去世,其子徐钦继承爵位。
1.2 曹国公李文忠:洪武十七年(1384年)三月去世,享年46岁。死后追封岐阳王,谥武靖。长子李景隆袭封曹国公,在靖难战争中一度被削爵圈禁,但其家族最终依然保持了爵位。
1.3 西平侯沐英: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六月去世,享年48岁。朱元璋亲外甥,因战功深受信任,被特旨追封黔宁王,谥昭靖。长子沐春袭封西平侯,其弟沐晟继承爵位,并在永乐六年(1408 年)进封黔国公。
1.4 江阴侯吴良:洪武十四年(1381 年)十一月去世,享58岁,被追封江国公、谥襄烈。长子吴高袭封江阴侯,但在靖难战争中失利,最终被削爵废为庶人。
1.5 安陆侯吴复:洪武十六年(1383 年)十月在云南病逝,被朱元璋追赠黔国公、谥威毅。其子吴杰袭职,但在靖难战争中失利,最终于弘治十八年的末代贵族获得千户衔。
本人熬到朱元璋去世
长兴侯耿炳文:镇守长兴十余载,以忠诚和谨慎著称。在燕王朱棣起兵时,他率军北伐并战死真定,为数不多活过洪武朝的勋贵之一,其家谱也遭受了灭顶之灾。
武定侯郭英:曾是朱元璋贴身护卫,因“忠诚”和“谨慎”辅佐太孙,而与朱棣多次交战结仇。在仁宗登基后,由于郭贵妃的斡旋才恢复了他家族的爵位。
本人善终,无子的情况
信国公汤和:以70岁高龄安然离世,被追赠东瓯王、谥襄武。但由于无嗣,其家族失去了信国公一职。
德庆侯廖永忠,有传言因某些原因而遭诛杀,但实际上他的儿子廖权得到了德庆侯一职,却是在廖镛未能正式继承之前丧命,从而导致这支家族无法继续拥有德庆侯之名。这场戏剧性的转变反映出明朝初期功臣们命运多舛的一面。此外,这两例都展示了一种现象,即即便功臣有能力逃避皇帝猜忌,也可能因为个人或家庭历史上的各种原因而最终受到牵连或直接影响。而对于这些人的生平,我们可以看到他们虽然不能完全免疫于政治斗争中的波动,但是仍旧能够以一种相对安全地步走到生命结束,这本身就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不仅如此,他们留下的故事也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文化社会状态的一个窗口,不容忽视。如果将这些故事与更广泛的人物群体进行比较,可以发现开创新政权时期存在着怎样的风气,以及人们是如何应对这种风气的,这样的研究对于理解历史意义重大。此外,将这些个案加以总结,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当一个人处于这样的环境里,他所能做到的最大努力往往是尽量不要成为政治斗争中的牺牲品,同时尽可能地让自己的名字留下来,以此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价值,从而使自己及其家庭免受进一步损害。这正如古代汉语所说的,“知彼知己,一胜百战”,这类人物通过智慧和机遇保全了自己,使得他们成了那个时代不可忽视的人物形象,是现代研究者必需关注的一部分内容。当我们把这些人物放在更大历史背景下分析的时候,我们会发现许多原本看似孤立的事实其实是紧密相连的,它们共同构成了一个关于权力、荣耀以及个人命运的大迷雾,而这个迷雾至今仍旧需要我们的解读来揭开它的面纱。这不仅是一个简单的人物史,更是一部探索人类社会运行机制的小说式叙述。在这个过程中,每一个细节都是关键,每一次选择都决定着结果。而现在,让我们再回头看看,那些似乎已经尘埃落定的名字背后的故事,看看它们又隐藏着多少秘密等待我们的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