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有一位名叫郑桓公的人物,他的生平和早年经历在史籍中留下了许多争议。据记载,郑桓公可能是周厉王之子,与周宣王有着异母或同母的 sibling 关系。关于他的早年事迹,史料缺乏详尽的记载,但1980年,在陕西省长安县的一件铜鼎上发现了一段铭文,这个铭文记录了郑桓公率兵抵抗北方部族猃狁并取得胜利的事迹,这个事件大约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随后,周宣王将一个地区封给了郑桓公,这块土地现在的大致位置位于陕西华县东部。最初,郑桓公居住于棫林,但后来迁移到拾地。在治理自己的国家时,他颇具政绩,因此深受百姓爱戴。

当周宣王去世后,由他儿子继位成为周幽王,而由此出生的姬宫湦被任命为司徒,即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这一职责。在这个期间,《诗经》中的《缁衣》就被认为是歌颂郑桓公而作。

然而,当时期的政治局势不稳定,诸侯们对朝廷失去了信心,并开始秘密谋划独立。而作为一介臣子的郑桓公意识到国运将会进一步恶化,所以他决定另寻退路。他询问掌管古代文献的太史伯,最终得知只有洛河以东、黄河与济水以南的地带适合居住,因为这些地方相邻于东虢国和郐国,那里的君主贪婪好利,不会轻易分配土地给其他人。如果他能成功建立起自己的国家,那么这些地方的人民都将归属于他的领土范围内。

经过慎重考虑之后, 郑桓 公最终决定向南迁移,以避免战乱,同时也为了确保自己未来的安全。他请求得到 周幽 王同意,将他的百姓迁移到雒邑以东,然后通过厚礼与虢郐两个小国借地,并且成功获得五座城池作为新家园。这场行动使得 郑 桓 公拥有了立足的地方,并且最终建立起了自己的国家—— 郑 国。当 周幽 王十一年的申侯联合其他诸侯攻打镐京并杀死 周幽 王时, 郑 桓 公也因缘巧合而丧命。但是在这之前,他已经指定其儿子掘突为继承人,让掘突成为新的国家领导人,是为 郑 武 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