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郑桓公的人物生平充满了传奇色彩。关于他的早年经历,史籍记载存在多种不同的说法,其中最为可信的版本认为他是周厉王之子,与周宣王同母弟。在这段时间里,他率领军队与北方部族猃狁作战,并取得了胜利,这一事件发生在周宣王十六年至二十二年之间。

随后,他被封于郑国,在当地治理颇有政绩,深受百姓爱戴。在周宣王四十六年的去世后,他的侄子姬宫湦继位成为周幽王。随着时间的推移,周幽王任命叔父郑桓公担任司徒,一直掌管全国土地和户籍。在这一角色中,他对民众进行安抚,赢得了他们的心。

据说,《诗经》中的《缁衣》,便是为了歌颂郑桓公而创作。这首诗表达了对他的赞美和尊敬。当时的情况不佳,由于褒姒的影响力和虢石父等奸臣的欺压,加上诸侯们叛离之心,使得国家面临着危机。面对这种局势,郑桓公开始考虑迁徙,以保护自己的百姓。

太史伯建议他向东迁移到洛河以东、黄河、济水以南地区,因为那里相邻的小国如东虢国和郐国,不亲附其君,而作为司徒的人望极高,如果能居住在那里,那么这些小国将会轻易分给他土地。而实际上,当时祝融家族(楚国)将来兴起,对郑氏不利,因此选择西边也不是好主意。而最后,他决定向南迁移到长江流域,以避免与即将兴起的大楚国家冲突,并且根据太史伯的话,将来可能会出现齐、秦、晋、楚四个强大国家之一。

于是,在周幽王九年的请求下,他带领家人前往雒邑以东,并借用五座城池从虢郐两位君主手中,这些城池成为了他建立新的基础。不久之后,他命令原来的居民搬到这些新地点安置。此后不久,在申侯联合其他诸侯攻击镐京并杀害周幽王时,也遭到了同样的命运。他死后,其子掘突继承了 throne 成为著名的武勇人物-武公。

历史学者们评价他的功绩,如司马迁《史记》称:“封三十三岁,百姓皆便爱之。”而司马贞《史记索隐》则提到:“厉王之子,得封于郑。代职司徒,缁衣在咏。虢、郐献邑,祭祝专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