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的中文名叫张仪,出生在中国的魏国安邑张仪村,但具体的出生日期不详。他是公族支庶子弟,并且与苏秦同为鬼谷子的徒弟。在学术上,他的才能超过了苏秦。
张仪在学成之后开始游说各诸侯国,最终成为秦惠文王时期的相。然而,他被公孙衍所取代后,便投奔到了楚国,担任昭阳门下的客人。在那里,他曾与楚国相共饮酒,也曾因一块璧玉(传说中的和氏璧)而遭受楚下人的打击。但他并未因此气馁,而是在妻子的提醒下,用自己的舌头来证明自己的能力。
后来,秦国重用了张仪,让他实施“连横”策略,即劝诫各个国家帮助秦国进攻弱小国家。这一策略成功地破坏了其他国家之间的联盟,使得秦国能够迅速扩大其领土。而公孙衍则推广“合纵”策略,在前318年发起了一次五国联合伐秦之战,但最终因失利而失败。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仪离开了秦國前往魏國,最终于前310年五月在魏逝世。关于他的评价,有孟子景春认为:“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汉书.艺文志》中还记载有关于他的作品《张子》,总共有十篇。
至今,我们仍然可以从历史中看到張儀如何运用其高超的手腕和外交技巧,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奋斗到底,以及他对战国六雄政治格局影响深远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