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仪,战国时期的一位杰出的纵横家、外交家和谋略家。他的中文名叫张仪,他出生在中国的魏国安邑的一个叫做张仪村的地方,但他确切的出生日期和逝世日期都无法确定了,只知道他于公元前309年或前310年去世。在职业上,张仪既是纵横家,也是一位著名的外交家和谋略家。
他的主要成就之一是两次担任秦国的相,即使如此,他以连横之术打败了合纵之策,这表明了他的政治智慧和外交手腕。张仪师从鬼谷子,并且与苏秦同为其门下弟子。在学术水平上,苏秦自认为自己不及张仪。
在学习完成后,张仪开始游说各诸侯国,最终被秦惠文王重用,在更元三年(周显王四十七年,前322年)成为魏国的相。但随后,由于公孙衍获得韩国支持而取代了他成为魏相,使得张儀失去了魏惠王的信任。他转而投奔楚国,并在那里担任楚相昭阳门下的客人曾经与楚相共饮酒。
然而,当时有一件事情发生,让人难忘:一块璧(据说就是著名的“和氏璧”)丢失了,楚相的人下属怀疑是由张儀所为,因此对他进行了数百次打击。尽管遭受这样的侮辱,張儀并没有气馁,而是在受到侮辱之后,他向自己的妻子解释:“你看看我的舌头还能不能说话吗?”当妻子回答说它还能说话时,他满足地说:“这样就够了。”
后来 张儀又回到秦国,被重用,以连横策略劝说其他国家帮助攻打弱小国家。这同时也是历史上的“合纵连横”斗争中的重要人物。当时公孙衍离开秦入魏,与魏王合作推行“合纵”的政策,而这也导致了一场五个国家联合进攻秦國的大战,但最终失败。在函谷关的一役中,他们遭遇重大挫折,从此五个国家逐渐退出联军。而这个时候,就有孟子的景春评价他们:“公孙衍、張儀岂不正是大丈夫啊!只因为愤怒,全天下的诸侯都害怕他们,只要安居一处,全天下都会平静下来。”
《汉书·艺文志》记载,对于这种类型的人物还有《張子》十篇,其中包含着关于他的故事以及教导。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 张仪是一个多才多艺、机敏过人的政治人物,其影响力远超时代,同时也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人物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