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一部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由班固这位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它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直至平帝和王莽结束,详细记录了西汉王朝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被视作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史记》的基础上创作了《后传》,共六十五篇,而班固继承了他的遗志,并完成了一百卷的《汉书》。当班固去世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尚未完工,随后由他的妹妹及其他人补充撰写。
《汉书》在体例上大体模仿了《史记》,但将其世家的内容并入列传,并将书籍改编为志类别,以纪、表、志、传四种形式组织。这使得其中的十个“志”更为庞大,比起《史记》的八个“书”,更加宏伟,其中包含有没有出现于《史记》中的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等四个“志”。
由于吸取前人的长处,如以《史记》、《后传》为依据,《汉书》的叙述既精致又详尽,有着周密而系统化的结构。不过,由于班固对外戚窦宪产生过依赖,以及对功名利禄抱有一定的热情,他在撰写时倾向于赞美权势集团,与统治者的意愿相契合,这也反映出他对于某些方面成就的一种否定态度,对比之下与那些被认为是优秀作品如同一面镜子。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尽管存在这样的局限性,但我们仍然可以看到,一本如此巨大的作品如何通过不同的视角展现历史,它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个时代精神与价值观念的集中体现。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能更好地理解那个时代以及其背后的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