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书》是一部东汉时期(公元25年至220年)最为重要的历史文献,由班固这位杰出的史学家所著。它从汉高祖刘邦开始,直至平帝和王莽结束,详细记录了西汉王朝长达二百多年的历史,被视作我国第一部断代史。班固的父亲班彪在《史记》的基础上创作了《后传》,共六十五篇,而班固继承了他的遗志,并完成了一百卷的巨著。在班固去世时,《汉书》的八表和天文志部分尚未完工,但由其妹妹班昭等人补充填写。
《汉书》主要遵循了《史记》的结构模式,但将其世家并入列传,并且将内容分为纪、表、志、传四大类。与此同时,《汉书》还新增了十志,其中包括刑法、五行地理和艺文,这些都是缺失于《史记》中的内容。此外,它结合吸取了多部历史著作的优点,如以《史记》、《后传》为基础,因此在叙述上表现出了“文瞻而事详”的特点,即既注重文学形式,又对事件细节做到了精确描述。
然而,尽管如此,班固因依附于权势集团如窦宪,以及追求功名利禄的心态,使得他在撰写过程中倾向于颂扬权贵,同时也迎合当时统治者的意愿。这反映出相比之下,《史记》的某些成就被忽略或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