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秘密研发了一种名为“飞象行动”的特种偷袭手段,利用气球进行远距离爆炸攻击。早在1942年,他们就在中国东北地区向苏联边境附近的区域释放了数百个装有炸弹的小型气球,这些气球借助风力飞向深远内陆,实现了长距离的偷袭。到了1943年,他们开始对美国本土实施这种策略,从此“飞象行动”全面展开。
为了使这些气球能够越过太平洋抵达美国大陆,它们必须具备庞大的容积和强大的抗耐力,以及精确的地理和天气预测。在日本陆军技术研究所与中央气象部门的合作下,开发出巨型高10米、直径5米的糯米纸制成的大型火箭。这类火箭使用冬季西风作为推动力,并且需要大量辣椒根和鬼芋来增强材料。此外,每一个大型火箭需要600块纸条才能完成,每生产1万个则需几百万人的劳动参与。
这些设备上配备了高度调节器、炸弹、燃烧弹以及无线电探空仪,以便基地可以通过电波跟踪这批攻击物体并监控它们到达的地方。此外,在制作过程中,还占用了东京都内多座建筑物,如国技馆、日本剧场等,并召集裱糊匠、女学生及其他工作者协助制造。
据统计,一共制造出数十万个巨型氢气球炸弹,每次升至海平面高度时产生300公斤升力,可以达到10558.4米高空,由喷射气流推进以每小时120英里的速度飞行,然后在48小时后抵达华盛顿或俄勒冈州等地。
1944年9月25日,日本参谋总长梅津美治郎下令组建一支专门执行这一任务的特种部队,并于10月25日正式开始执行计划。自11月初起至1945年的3月结束,该部队投入超过15000个以上的装有爆炸装置或燃烧剂的小型热空気球,其中包括7500枚15千克炸弹、30,000枚5千克燃烧弹以及7500枚12千克燃烧弹。大约从11月到翌年3月间,这些小型热空氣球被发射出来,对美国西海岸地区造成了严重破坏,其中还引发了一系列森林大火,对当地居民造成严重伤害。
尽管如此,大部分关于这项战术的事实都被保密,只允许在黎明、黄昏或夜晚进行操作,以避免引起恐慌。不过根据历史记录,这项战术最终未能达到预期效果,因为它只是偶尔成功,而更多时候导致误导性质上的恐慌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