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眼中,闭关锁国似乎从明朝开始,但实际上清朝的封闭政策更为严格。这种误解源于对两代皇帝治理方式和目的的混淆。明朝实行的是“海禁”,目的是为了限制外来影响,保护国内秩序,而清朝则实施了“迁海令”和“闭关锁国”,其目标是防止汉人与洋人的勾结,从而维护满清统治。
尽管当时并没有外敌威胁沿海地区,但清政府仍然采取了封闭的措施。这一转变发生在雍正时期,当时进一步加强了对外交往的控制,断绝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大部分交流。最终,这种长期的隔离导致中国失去了与全球市场的大量接触。
历史上,有许多例子证明中国曾是一个开放性的社会,如汉朝张謇出使西域、丝绸之路等。在宋朝,更是有着强大的海外贸易网络,而明朝则经历了一系列中西方文化交流。此前的开放传统被认为是中国独特的一面。
然而,1723年(雍正元年),由于关于中国礼仪问题与罗马教廷之间激烈争执,一道圣旨禁止天主教传教士进入国内,并限制贸易,被视为锁国政策的开端。随后,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下达圣旨,将除广州之外所有港口关闭,对西洋贸易进行全面禁止,这标志着“一口通商”政策的结束。
值得注意的是,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可以看到欧洲国家正在经历巨大变革,而我们却被边缘化自高自大。如果将时间拉长到300年或更多,我们也能看出自己一直处于偿还债务状态中。
现代评论家们往往夸赞康熙、雍正、乾隆这几位皇帝,他们确实在各个领域取得了一些成就。但遗憾的是,在决定民族发展命运的大战略方面,他们显得缺乏远见卓识,使得近代中国陷入屈辱深渊。人们常说,“一卷遮百丑”,但对于这些皇帝来说,只有小恩小惠,却忽略了关键事项上的短浅性,因此他们只能做出一些表面的改善,却无法解决根本问题。这就是为什么康乾盛世之后不久,便爆发了鸦片战争,让人感叹那些日子的美好其实只是掩盖着未来的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