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乃岑(1896-1974),原名郭风琴,出生于河北省高邑县花园村。1919年,他毕业于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在他的教育事业中,他展现出了坚定的爱国精神和对教育的深厚热情。
1931年,邢台十二中学以一笔不小的薪水——110元现大洋,聘请他担任教师,但在面对两种选择时,他毅然放弃了金钱上的诱惑,而是选择了成为县教育局长,这份工作虽然只有30元的月薪,却能让他更接近他的梦想——提升当地人民的文化水平。
在任职期间,郭乃岑常去各个学校听课并辅导老师。他还组织乡村教师讲习班,并请休假大学生来给他们上课,以此提高教师们的文化素养。此外,他还从北京招聘三位思想进步的女教师到县女子安全小学任教,这些措施都极大地改善了该校的情况,有五六名学生甚至考入了邢台中学继续深造。
然而,当“芦沟桥”事件发生后,日军占领高邑地区,郭乃岑不愿意为敌人服务,因此辞去了教书人的职务,他选择回家务农,从此隐居简朴,不再涉足城市的事务。当时,由于战争导致物资短缺,即使普通百姓也难以买到煤炭、火柴和煤油等生活必需品,但郭乃岑没有向日本侵略者求援,而是保持着自己的民族气节过着清贫的生活。
1945年日本投降后,一些知识分子因为对党政策不理解而离开家乡。但郭乃岑却写信劝说他们回来,为国家贡献力量。新中国成立后,他被选为县的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并调至南岩中学任教直至逝世。1974年,在病痛中离开人世,只留下了一段光辉灿烂的人生历史和无数被激励的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