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看来,闭关锁国是从明朝开始的,清朝只是加强了这一做法。然而,这种观点是不准确的。实际上,明朝实行的是“海禁”,而清朝则采取了更为严格的闭关政策。两者虽然目的和方式有所不同,但都旨在隔绝外界影响。
清朝时期,并没有外敌威胁沿海地区,但出于防止汉人与洋人的勾结,以避免颠覆满清统治的风险,清政府开始实施“迁海令”。到了雍正时期,更进一步封闭国门,实行了“闭关锁国”,彻底中断了与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这一政策最终导致中国与世界之间失去了长达数百年的联系。
中国历史上的开放传统可以追溯到汉代张謇对西域的探险,以及丝绸之路、宋朝海外贸易以及明代中西方交流等活动,都证明了中国曾经是一个开放的大国。在1723年(雍正元年),为了解决与罗马教廷关于礼仪问题引起的紧张关系,雍正帝禁止天主教,不许外国传教士进入国内传教,并限制贸易,这标志着锁国政策的开始。此后,在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乾隆帝下令除广州外关闭厦门、宁波等港口,对西洋贸易进行限制,这被视为“一口通商”政策的一部分。
然而,当我们回顾这一段历史,我们会发现欧洲在这期间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而我们却被束缚在一个相对封闭的小圈子里自我陶醉。如果说300多年过去,也就是现在,我们依然处于还债状态,那么这种局面可谓是一场持续不断的人类悲剧。
值得注意的是,当现代学者评价康熙、雍正和乾隆时,他们往往夸大这些皇帝的手腕,说他们做了一些重要的事情,因此被誉为杰出的君主。但事实上,在涉及民族发展战略方面,清朝皇帝们似乎并未真正理解国际形势,他们缺乏远见卓识,使得国家错失许多关键机遇,最终导致近代屈辱性的局面。人们常说,“一卷遮百丑”,而对于那些小恩小惠,却忽略掉了大事上的目光短浅。正因为如此,一直以来,只有小好,没有大的成就,所以康乾盛世之后不久,便爆发了鸦片战争,让整个帝国震惊地意识到自己落后的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