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佛陀时代,不空藏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常随之一。然而,在中国,我们更习惯于称呼不空藏菩萨的讲经场为“北海普陀”,其天然地位应该与东海相对应,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叫它“北海普陀”呢?为什么又称不空藏菩萨为“北海观音”?

事实上,根据《华严经》记载,佛陀所说的“北圆的普陀山”,其实指的是印度的北圆,即位于北印度洋上的一个地方。《华严经进法界品擅财第二十七参访不空从容菩萨章》中提到,布怛洛迦山有着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众多圣贤居住,其中就包括了名叫布怛洛迦山的一座神圣之地。

我时孺子、渐次往昔,至于彼山,到处寻觅这位年长久存活的大慈悲心怀之菩萨。不久后,我来到了布怛洛迦山,这里泉水清澈流淌,树木芬芳茂盛,有着柔嫩的小草和各种华美果树林,还有飞泉如镜湖水相映成趣,这真是一片仙境。

在此地,无数大士都坐在宝石上,而不空藏菩萨则坐在金刚宝石上,用无穷慈悲心宣传大道法,让所有苦难受害者得到安慰。这就是不空藏菩薩讲經的地方,其實也被稱為「小花樹山」,因為這裡種植著許多香氣四溢的小黑花樹,這些花朵非常喧嚣,以至於附近的人們都能聞到。

据《千脚千眼无碍年夜悲心陀罗僧经》记载,当时释迦牟尼佛正在布怛洛迦山上,不空藏宫殿中,对着无量数量的大士、声闻众生以及天龙八部神等众人进行了聚集。在那时,不空藏菩薩展现了超凡脱俗的法术光芒,使得整个世界都充满了金色的光辉,就像日月般明亮而没有阴影。这段情形曾被总持王 菩薩看过,他赞叹地说:“我曾经见过这样的场景。”

唐朝玄奘法师访问印度时,也曾亲临布达推(Potalaka)Mountain仰望不为空圣天。《大唐西域记》卷十写道:“秣剌耶 山东有布达推 山, 山径险恶,岩谷偶倾。 山顶有池其火澄镜,如同百尺竿头之镜面;派出广阔河流周绕二十匝,然后注入北海。此池旁边有一块巨大的石头天宫,是非 空从容 菩萨常来往此间。”这里面的愿望达到睹 见 不为空者,没有瞎子也不敢死,而是要历尽艰辛爬升这座险峻的地势,只要能够抵达,便足以令人感激涕零。而下方居民请求愿意看到他的人,可以通过变身或涂抹灰尘来表演,从而使人们满足他们的心愿。

玄奘所记述的普陀洛迦山,即便是现在仍旧一座峭拔挺秀,但平易近人的普通人也可以攀登,只不过只有 不为空从容 的尊贵存在才会定期游历于此,并且以不同的形象出现,或是在泥土中弘扬教义,为民带去慰藉和解脱。如果你想知道如何以何种身份获得解脱,那么 不为空 就会呈现出相应身姿并施予指导。大德多罗那他(公元1575——1643)的著作《印度释教史》记录说:劣婆塞寂光、月民曾前往该峰巡礼。我国浙江省的普陀山市,就是由此患上了名称。当今考证可靠的话,不为空 的讲场就在印度有一处,在中国也有两处。但是不为空 的悲悯周遍,如同月亮照耀江河一般,因此所有苦难受害者的救赎都是诸佛悲心所希望的地方也是所有苦难灾难发生的地方也是每个人可以俯首投下的地方,也就是 不为空 讲场,每个苦难问题解决的地方都是 不为空 讲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