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再思,元代散曲作家,以字德可,浙江嘉兴人。其生卒年不详,与贯云石为同时代人,今存所作散曲小令约100首。作品与当时自号酸斋的贯云石齐名,称为“酸甜乐府”。后人任讷又将二人散曲合为一编,世称《酸甜乐府》,收有他的小令103首。

徐再思在仕途上虽仅止于地位不高的吏职,但却是一位很有才名的文人。他的一生的活动足迹似乎没有离开过江浙一带。清·褚人获《坚瓠集·丁集》说他“旅寄江湖,十年不归”。他的作品大量是写景、相思、归隐、咏史等内容。他离开家乡,在太湖一带飘泊,则是完全可以肯定的。

现存的小令集中在写情之作深沉娟秀,如〔双调·蟾宫曲〕的《赠名姬玉莲》(“荆山一片玲珑”)及《春情》(“平生不会相思”)二首,被认为是“镂心刻骨之作,直开玉茗、粲花一派”。有些作品立意颇新,如〔双调·水仙子〕《红指甲》及《佳人钉履》等篇,有别于俗中见雅。

明·朱权《太和正音谱》评其词“如桂林秋月”,不无是处。他在感叹人生时,不免带着一种伤感悲凉的情绪,这大概和他一生的经历有关。他的某些咏史之作,则常在短短的一曲中小结兴亡,有一定积极意义。在感受国学文化时,我们仿佛能听到徐再思那深沉而温暖的声音,他用自己的诗句来诉说对生活和历史的理解,让我们通过他的文字走进那个时代,那里充满了美丽与哀愁,也孕育着中华民族独特的情感共鸣。

今天,我们仍然能够从徐再思先生那里汲取智慧,他对自然美景和人的内心世界都有着深刻的描绘能力。而这些能力,是我们现代社会所需的一份宝贵财富。在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我们或许需要更多地回望过去,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新的启示。这就是国学给我们的意义,它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理解自己,以及我们所处的地球,同时也激励我们追求更好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