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犨,妫姓窦氏,字鸣犊,也作鸣铎。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他的生卒年份不详,但主要活动时期正值晋定公时代。他所领有的采邑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那里曾经属于狼孟和后来的阳曲县。在《阳曲县志·古迹》中记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因此历代都将窦犨视为阳曲人。

据传说,窦氏是夏少康之后裔,因遭难而逃入洞中得以生存,所以以“窦”为氏。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家族遍布于世间。

当时的社会环境是“礼崩乐坏”的大国争霸时代,无论是诸侯还是卿大夫,都对王室缺乏尊重,对其他诸侯也不恭敬。然而,在这样的背景下,窦犨却始终坚持礼治思想,用他的辩才和教化来影响周边国家,并且得到孔子的赞誉,被称为“晋国之贤大夫”。

与赵鞅等正卿不同的是,赵鞅主张铸刑鼎、扩田亩、奖励军功以及释放奴隶,这些措施引起了众人的反感。而作为卿以下的大夫的窦犨,则坚持自己的信念,不愿接受这些变革。

有一次,当赵简子谈到雀类如何变化成蛤蟆,而鱼类如何变化成鳖 turtle 时,他感叹道:“哀哉!人之所以不能变化。”但他的话却被身边的人士批评,因为他们认为这只是表面现象,并不是真正深层次的改变。而在这个场合下,只有一个声音站出来反驳赵鞅,即来自于景翠的大臣——范、中行氏,他们没有顾及民生的死活,只想擅权乱政,最终失去了土地和权力。

由于这种截然不同的政治观点,使得两人之间产生了极大的隔阂。当孔子准备前往晋见赵鞅时,却听闻了关于窦犨死亡的情报,因此转而前往其他地方。这段历史已经让千百年来的人们都对此人物充满了敬仰,他们不仅把他奉为贤达,而且将其视作圣人或神明之一。

至今,在太原仍有许多遗留下来的故事,其中包括他领导当地人民修建汾河水利工程,让人们能够安居乐业。此外,还有横渠,就是由他开凿的一条引导河水灌溉农田的渠道,现在这个名称还流传至今。一座名叫英泽祠的地方,是为了纪念他的伟绩而建造起来,它最初是在唐朝之前就已存在,并在宋朝的时候被重新修复并加以扩展,以致成为了一处重要的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