岑参:流水边的孤帆,楚国的灵魂
在开元三年(715年),岑参出生于河南仙州(今河南许昌附近)的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曾任仙州刺史。岑氏家族源远流长,祖上曾有官宦之职,但随着一系列政治变故和家谱中不幸的人物被杀,家族遭受了严重打击。岑参幼年家境贫困,只能从兄受学,其聪明才智很早就展现出来。
在五岁时,岑参开始学习读书写字,并且在九岁时已经能够作诗赋文。他深受家庭文化影响,与他同龄人的学习氛围相比,他更为勤奋和有远见。他的父亲去世后,他留居晋州,与父母共同生活。在那里,他继续深造,不久又迁居嵩阳、颍阳,这两个地方都结下了他草堂。
嵩高山是五岳之一,它那幽静而崇高的环境极大地激发了他的精神追求和文学创作。他不仅在学问上得到广泛的基础,而且也初步形成了一种沉雄淡远、新奇隽永的诗风。在这段时间里,他撰写了《感旧赋》,回顾自己家的沦落以及个人命运的一些坎坷经历。
天宝三载(744年),岑参考进士第,并被授予右内率府兵曹参军职位。这期间他与李白、杜甫、高适等人交往,在他们之间互相启迪。此后他再次出塞,在边疆建立了自己的声望,并以此为题材创作了一系列著名的边塞诗,如《走马川行》、《轮台歌》等作品,这些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情感奔放,有着丰富的情景描绘和强烈的情感表达。
除了边塞诗外,岑参还擅长山水诗,其风格清丽俊逸,有意境新奇,如《暮秋山行》、《至大梁却寄匡城主人》等。此外,他也有一些对祖国西陲壮丽景色的描绘,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给人以春意盎然之感。
晚年的 岑 参,其诗风更加多变,也出现了一定的消沉倾向,但同时也有隐逸思想萌芃。在蜀地居住期间,他继续创作,不断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最终成为了唐代著名的文学家之一,被后人赞誉为“太白、子美之后一人”。
虽然 岑 参 的生命短暂,但他的作品却广泛传播并影响深远,其中包括七十多首边塞诗,以及一些其他类型的小品文集。其中,《北庭西郊候封大夫受降回军献上》的描述力图捕捉到那个时代唐军征战沙场中的英勇气概;而《过梁州奉赠张尚书大夫公》的文字则展现出作者对于友情与自然美景双重追求的心理活动。而如同其它许多古代文人一样,对于社会问题抱持批判态度的是另一个重要方面,而这样的立场体现在像 《宿华阴东郭客舍忆阎防》 中所表达出的忧虑与思考中,即便是在旅途中的宁静空间里,也难免会受到周围世界的问题所困扰,从而反映出了古代社会复杂性质的一个侧面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