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均:保家卫国的笑料连连英雄事迹
1914年7月6日,黄均出生于北京。他在1928年加入了中国画学研究会,在四存中学肄业后,便投身到徐世昌主办的北京中国画学研究会中,与齐白石、陈半丁、秦仲文、马晋等名家共度时光。最初,他师从徐燕荪学习人物画,随后又拜陈少梅和刘凌沧为师,打下坚实的基础。
1930年,他前往溥心畲那里学习北宗山水画和书法。1934年毕业后,被聘任为助教,并在北平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担任助教、讲师。在抗日战争胜利后的不久,徐悲鸿任校长,对他非常器重,每周都要求交出两幅新作,并给予了极力倡导国画创新的大力指导。在与徐悲鸦相处八年的时间里,黄均受益匪浅。
1985年,他加入了北京市自治同盟,并在1987年2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2011年10月3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8岁。
代表作品
黄均创作了大量的传统题材作品,如《文姬辨琴图》、《史湘云醉眠芍药圃》、《琵琶行》、《木兰理妆》、《白居易》以及《民族英雄郑成功》,还有现代题材如《英娘试舞》、《心花怒放》、《蝴蝶泉边》和《草原轻骑》,展现了一位高超工笔技艺与深厚文化底蕴的人物形象。
个人经历
除了绘画之外,黄均还积极参与美术教育工作。他曾在中央美术学院担任教授,还带领学生到工厂和农村进行写生体验,让他们了解生活实际,为他们提供绘画灵感。他认为一个优秀的艺术家应当既擅长工笔,也能驾驭写意,这样才能开拓更广阔的国画领域。
文学兴趣
黄均热爱文学,将其视为绘画创作中的重要灵感来源。他常常以古典诗词作为他的作品背景,使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对于青年学生,他总是强调文学对绘画创作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够帮助人们从生活中探索出更多意境,从而使得二者成为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评价与影响
周恩来总理曾称赞“新社会的文史研究馆馆员,是当代翰林”。而黄家的三代四人,即包括他的父亲和侄子,都曾是中央或地方级别的“翰林”或“研馆”成员,这让他成为了一个多才多艺且深受尊敬的人物之一。在他的职业生涯中,无论是在创作还是教学方面,他都以其卓越的地位和深厚的情操影响着无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