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发凤:琼剧巨匠与历史文物的故事
在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吴发凤开始摆脱传统剧的束缚,搜集民间佚事掌故,编纂提纲戏,这一举措深受班主和名伶器重,使他成为各大名班常聘的开戏“师爷”。1919年,“五四”运动席卷全国,他利用话剧形式宣传新思想,提倡新文化。吴发凤编写了讴歌孙中山、黄兴等人的琼剧,并刻印成册,演遍全岛。
随后,他创作了《秋瑾殉国》、《林兰香弄嫂》、《继母泪》、《洞房嫁姨》、《瓜察成亲》、《青楼恨》等一批古装、时装戏剧本。1928年,他受聘于海口市一家电影院当海南话解说员,为编写琼剧剧本积累素材。至1937年10月止,他共编写68个剧本,其中时装戏58个,是琼曲史上唯一的多产剧作家。
1946年的那场吃蟾蜍肉粥中毒的事故让这位艺术大家终生仅留下76岁的遗憾。但是他的作品,如《西厢记》、《卖胭脂》等,一直影响着后来的世代。在他的一生中,无论是在改良旧脚本还是创作新的作品上,都展示出了对历史文物故事的深厚理解和无限热爱。这段经历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份关于吴发凤个人生活和艺术成就的大量信息,也为我们展现了一个时代背景下的文化发展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