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697年,一个俄罗斯大使团来到荷兰的萨尔丹,这个城市以其强大的造船业闻名。尽管他们的外交活动有限,但他们对造船工厂极为关注。这一团队中的一个青年,在当地铁匠的小屋中居住,并在木匠间工作。他自称米哈依洛夫,是水手出身,随同使团担任下士随员。在写信给俄国时,他总是盖上“寻师问道”的图章。他的行为引起了荷兰工人的好奇,他们私下议论他可能是一个什么身份。事实上,这个人就是沙皇彼得大帝。
彼得一世生于1672年5月,他的童年充满戏剧性色彩。在1682年被立为沙皇后不久,他和异母兄弟伊凡一起登基,但宫廷权力很快落入了他能干的姐姐索菲亚的手中。彼得和母亲流亡至莫斯科郊区,失去了参与政治的权利。
少年时代便深受西欧文化影响,彼得喜欢军事游戏,与伙伴们共同生活在操练之中。他与伙伴建立两个童子军团——普列奥布拉任斯基兵团和谢苗诺夫斯基兵团。当这些孩子长大并成为训练有素的人才时,这些童子军变成了有效的武装力量。这让索菲亚感到恐惧,她试图策动叛乱杀害彼得。但是,当她听到消息后,彼得迅速带领童子军镇压叛乱,最终夺取了政权。
这是在商品经济逐渐活跃,全俄统一市场开始形成的时候,而社会仍然显著落后于西欧国家之一半多世纪。此时内陆国家缺乏海港,因此需要建立强大的海军建设新的通往海外市场。而这一切都要求放弃旧有、迎接新潮流。因此,在位期间的一系列改革都是为了实现现代化和西方化。
他鼓励引进西方技术人员,并派遣年轻人去学习东欧技艺。在整个统治期间,他推动工业和商业发展,使城镇扩张、资产阶级增强影响力。他还创建了一支可观海军,对军队进行现代化改编,以及实施西式训练法令。此外,还有一项重要改革,即提升公务员选拔标准,不再基于世袭地位,而是根据工作表现决定。
在社会问题上,彼得主张实行西方化,如禁止蓄胡须(虽然之后修改了该规定),要求宫廷人员穿着西装,并鼓励吸烟喝咖啡等习惯。不过这些政策遭到了反对,但产生了持久影响,使这个由贵族统治的国家接受了许多来自西方文化方面的事物。
作为宗教改革者,彼德成功改变了一部分正教会组织,并取得一定控制力。他创办非宗教学校促进科学发展,还引入儒略历并现代化俄文字母,在其统治期内开设第一家报纸。此外,对外交政策也有所调整,以南战胜土耳其并攻克亚速港,从而打通黑海通道;北战败瑞典但获得波罗的海口位;最终,被尊称为“祖国之父”及“帝国”。
最后,不久后于征服瑞典后的土地上建立圣彼得堡,一座连接东西方的大都市。而1721年的迁都从圣彼德堡回到莫斯科,让圣佩特勒堡成为了与欧洲交流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