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广州的青少年时代,刘天一展现出对音乐的热爱和才华。他在广州宏英中学期间,遇到了一个英语教师,这位老师不仅教授了他英语,还经常辅导学生演奏乐器。刘天一被这份乐趣所吸引,便开始学习拉椰胡,并自学粤曲板式以及有关演奏的书籍。
毕业后,他成为了一名音乐教员,并且参与了广州市“知行琴行”的活动。在业余时间,他还参加了广播电台的演出,以其独特的风格赢得了听众的赞誉。他的艺名来源于“天得一以正,地得一以宁,人得一以灵,物得一以精”,体现了他追求完美和平衡的心态。
随后,他加入了著名业余音乐社“素社”,并在第十九路军总司令部军乐队担任中乐教员。在那里,他与钢琴家夏里柯合作进行了一场具有创新意义的高胡与钢琴合奏演出。这次合作不仅提升了他的技术水平,也为中国古典音乐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
1935年,刘天一前往日本东方学校攻读乐理,但1937年的抗日战争迫使他返回中国。在香港期间,他又一次尝试新的旋律,用古筝代替高胡,为电影配音,同时也录制了一系列唱片,使古筝艺术更受欢迎。
1954年回归故土后,他继续致力于传承和发展粤曲板式,在广东音乐研究组工作,并创作出了流传至今的古筝曲《纺织忙》。这一作品凸显了他作为民族文化使者的角色,以及对传统艺术深厚的情感。
60年代至80年代间,刘天一不断参与国内外巡回演出,被誉为民族文化界的一代宗师。他不仅是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委员、中国音乐家协会理事,而且还是第四届广东省政协常务委员,是多个行业组织中的重要成员之一。
1990年6月3日,在他的生涯告终之际,我们失去了一个多才多艺的人物,但他的作品、思想和精神将永远激励着我们追求卓越和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