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光义简介
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为赵光义,即位后又更名为赵炅。
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初期,他使用了压力政策,迫使吴越王钱俶和割据漳、泉二州的陈洪进于太平兴国三年(978年)纳土归附。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两次攻辽,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他还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在位期间改变了唐末以来重武轻文的国策。
在政绩方面,赵光义扩大科举取士人数,使不少有才华之人都有机会入仕。他稳固帝位后,又继续统一事业。在南征北战中,他先派潘美等挥师北上围攻北汉都城太原,然后亲征,并最终灭亡北汉,但他的两次对辽的军事行动均未能成功。
传位于子嗣方面,由于长子赵元佐早逝,其弟陈王元佑成为众意所嘱的皇储人选,而后来被立为准皇储。在随后的几年的内阁变动和政治斗争中,最终确定寿王元侃为新任皇太子,并改名为恒,这是通过寇准的大力支持实现的。
病重去世前夕,他册立已成人的儿子寿王元侃为皇太子,大赦天下。但是在登基之前不久,他便去世了,在位二十二载,被尊谥曰神功圣德文武皇帝,庙号太宗。同年的农历十月,被葬于永熙陵。作为宋朝的一代君主,有着深远影响力的历史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