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简介唐太宗李世民(598.1.28或599.1.23—649.7.10),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第二位皇帝(626—649年在位),杰出的家、战略家、军事家、诗人。唐高祖李渊嫡次子,母为太穆皇后窦氏。
聪明果断,擅长骑射。少年从军,曾往雁门关解救隋炀帝。首倡晋阳起兵,拜右领军大都督,册封敦煌郡公。善于用兵,屡建功勋。攻破长安后,拜尚书令、光禄大夫、右武候大将军,册封秦国公。唐朝建立后,他领兵平定薛仁杲、刘武周、高句丽等割据势力,为唐朝的建立与统一过程立下赫赫战功。他设立文学馆,与北方各民族融洽相处,并尊号“天可汗”,为唐朝后来的盛世局面奠定重要基础。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7月10日),驾崩于含风殿,在位二十三年,其庙号被尊为太宗,被葬于昭陵。他爱好文学与书法,有诗作与墨宝传世。
李世民早年的经历
出生于隋文帝开皇十七年十二月戊午日(598年12月28日或者599年1月23日)。父亲是时任隋朝官员的李渊,而母亲是北周皇族窦氏。当他四岁的时候,一位自称会相面的书生对他的父亲说:“您是贵人,而且您有贵子。”当见到李世民时,这个书生竟说:“龙凤之姿,天日之表,您等到二十岁时必能济世安民。”因此,他取名为“世民”。
童年时代的他聪明果断,不拘小节接受儒家教育学习武术并擅长骑射。在大业九年,他娶了高士廉外甥女长孙氏作为妻子。在同一年间,他参加云定兴的军队去雁门关营救被突厥围困的隋炀帝。在大业十一和十二年的时间里,他随父多次出征并平服发生在山西省内的一些叛乱和抗击突厥人的入侵。
晋阳起兵
义宁元年的时候,他鼓动父亲 李渊起兵反隋,是为晋阳起兵。在这场战争中,他官拜光禄大夫、唐国内史,并被徙封秦国公。他还率领十万士卒进攻东都洛阳,但未能取得胜利。这之后他设三路伏兵于三王陵击败了隋将段达。
四方征战
在武德元至五年的时间里,他参与了四场重要战役:破薛举浅水原之战;击败宋金刚及刘武周收复并汾失地;虎牢之战;重创窦建德余部刘黑闼及山东徐圆朗。这一系列成功使得他的威望迅速提升,并且在虎牢之战之后返回京城受到欢迎。此后的几年间,由于他的卓越表现和智谋,使得他成为了国家最主要的人物之一。
玄武门变故
由于担心兄弟之间可能产生不稳定的政治因素,最终导致他们之间爆发冲突,所以他决定采取行动先发制人。在这个关键时刻,当天晚上,在宫廷中发生了一场流血事件,即著名的玄武门事件。这一事件结束了家族内部权力的斗争,也标志着政权转移的一个新的开始,从此以后一切重大决策都会通过太子来实施,而不是直接由老皇帝做决定。
贞观之治
经过这一系列事件后的调整,对内实行文治,以减轻人民负担,加强中央集权,对外则继续进行扩张政策,将边疆推向更远的地方,如吐谷浑、高昌等地,使得整个国家变得更加繁荣昌盛,从而实现了一百多年的盛期,这段历史成为中国古代政治史上的一个典范——贞观之治。
晚年的教诲
在晚年期间,当着儿子的面撰写《帝范》这本教子书籍,其中总结了自己的一生经验,同时也自我批评所犯过错,用以警示自己的儿子不要再犯类似的错误。而就在不久前,因为病重而让儿子代理国事,最终因病去逝留下深远影响给予未来几个君主带来了指导思想和榜样作用。但即便如此,也有人认为他的遗产并不完全完美,比如过度追求个人豪华生活以及对待臣下的严苛态度等问题仍然需要改进。此外,还有一种看法认为,如果没有这些限制的话,那么可能会出现更多像他这样的伟大的君主,但是实际上这些都是历史学者们根据现存资料分析出来的问题点,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看法。